德城区:打造校园文化名片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能够培养广大少年儿童养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品行。为了让学校成为锻造理想信念的熔炉、弘扬主流价值的高地、涵育中华文化的家园、滋养文明风尚的沃土,德城区各学校因校制宜,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建设花香、墨香、书香、语香的芳香校园,使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出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功效,打造了闪亮的校园文化名片。

一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擦亮学校师资名片。第九中学、第十一中学、解放北路小学等学校采用师徒结对的形式推进“青蓝工程”,通过师徒之间的“传、帮、带”,促进新教师尽快成长。各中小学依据自身学校特色定期对教师进行校规校纪、师德师风、教学方法、教材研讨等方面的培训,积极组织教师钢笔字、粉笔字、演讲等技能比赛,开展说课、研讨课、模拟展示课和微课等提升活动,利用名师观摩课、专家讲座、学校发展与课程改革论坛、青年教师成长论坛等促进教师之间教学经验交流与分享,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二是增强学生文化素养,打造学生文化天地。各学校深入开展读书活动,以读书节、读书论坛、读书征文、知名作家读书报告会等活动鼓励师生海量阅读、深度阅读、以阅读反思生活、提升修养;积极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手工艺者等进校园、进课堂,促进优秀非遗成果的弘扬与传承;依托少先队、共青团、班集体、学生社团等组织,通过文艺表演、知识竞赛、文化展览、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能力。

三是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展示学生多彩生活。石芦街小学研发了《看得见的京剧》《听得懂的京剧》等校本课程,组建师生京剧社团、票友团等,同时推广京韵操、戏曲广播体操等,开展多项精彩纷呈的艺术活动,学生在美术课上画脸谱,在音乐课上唱京剧,从校园文化环境到课程文化建设,处处体现京剧艺术的勃勃生机。实验小学、学院附小、新湖南路小学、建设小学、解放北路小学等形成“生态教育”“根的文化”“生命教育”等学校课程体系,打造以“修身养德”“生活实践”“艺术品鉴”“地域文化”“科技创新”五大类几百种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包括书法教育、运河文化、剪纸艺术、书法篆刻、黑陶制作与鉴赏、航模制作、车床模具、机器人探索、太阳能利用等特色课程的“课程超市”,促使多元人才展现多彩人生。

四是打造和谐高效课堂,奠定学生知识基础。全区创新实施联片教研,通过共同引进新的教学模式、共同磨课、赛课,推动各小组教研工作齐头并进发展。同时,深化教改实验,积极探索幼小、小初、初高教育教学衔接,借鉴外地语数外教改实验,加强教学研究,探索实施英语“自然拼读教学”实验和“语文主题学习”教改实验,组织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各学校积极构建“精讲精练、当堂达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积极学习外地教学经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协同合作发展。

五是积极推进家校共育,合力促进学生成长。全区中小学、幼儿园高度重视家校共育工作,积极拓宽家校沟通渠道,创新家校沟通方式。各学校利用家长会分享家校共育知识,内容涵盖德育、教学、家校关系、全阅读、家庭教育等方面,帮助家长充分了解学校教育理念,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以微视频、PPT等多种形式及时向家长们汇报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成果等,让家长感受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并邀请家长代表进行亲子教育经验分享,促进彼此共同进步。

六是美化校园文化环境,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各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建设花香、墨香、书香、语香的芳香校园,推动形成校园文化积淀和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各校因校制宜,充分利用一切教育元素,营造德育的良好氛围,建设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使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出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功效。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周沛洁 编辑|曹清
审核|李玉梅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