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 | 德州打造优势凸显、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食品名市

3月31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第二场“走在前 争一流”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杜文陆,党组成员、副局长赵光涛,四级调研员陈方礼围绕全力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介绍有关情况。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特殊而重要。市第十六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在建设食品名市上走在前,打造面向京津冀鲁乃至全国的“中央厨房”。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统筹推进“五个振兴”,扛起“三面旗”,争当“先行区”,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篇章。

下一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由农产品大市向食品名市跨越”两大导向,锚定“生产能力、产业发展、绿色生态、有效衔接、城乡融合、农村改革”六个方面走在前的标准定位,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斗争本领,知重负重、知难克难,鼓足精气神,全力上赶争,奋力推进德州在高质量发展中争先进位,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取得更多率先突破的成果。

锚定“生产能力走在前”,在打好“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开场战上攻坚突破。压实书记抓粮、党政同责政治责任。建设书记“指挥田”,打造成“建得好、看得住、可复制、能推广”的“吨半粮”样板田。抓好麦田管理。落实好小麦中后期管理各项技术措施,抓好防灾减灾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努力提高小麦单产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每个县(市、区)谋划打造一处不低于5万亩的核心区。整建制创建高标准农田推进示范市。打好种业振兴攻坚战。推进陵城、夏津、宁津三个国家级制种大县建设,积极组织齐河、乐陵申报国家制种大县,为“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提供良种储备。大力发展大豆产业。落实4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充分发挥禹王集团、谷神集团等骨干企业作用,延长大豆产业链。举办大豆产业振兴高峰论坛,推动设立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德州综合试验站。抓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稳定生猪产能,确保全市能繁母猪存栏保有量稳定在31万头,规模猪场保有量稳定在915个。肉蛋奶年产量稳定在150万吨左右。蔬菜种植面积不少于160万亩,产量不低于700万吨。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9万亩、产量6万吨以上。

锚定“产业发展走在前”,在打造中国食品名市上攻坚突破。牢固树立“大食物观”,以推进食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健全链条、丰富品种、提升品质、完善功能、扬长补短”为路径,打造五大平台、建设六大基地、实施七大行动,着力延伸拉长食品产业链条,打造优势凸显、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食品名市。突出做好五项工作:一是抓园区搭平台。市级层面,积极推动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建设,聚焦“高”品质、“深”加工、“新”业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北方“食谷”。每个县市区都按照“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总体要求,规划建设至少一处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园区,着力构建“一区多园”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二是抓育引培龙头。每个县(市、区)至少培育、引进2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培育、引进20家以上。依托粮食、果蔬、畜禽等特色产业资源,创建千亿级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三是抓品牌强品质。继续实施市、县、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多方共建,进一步完善以“德州味”品牌为引领,各县市区品牌为核心和企业品牌为支撑的“1+11+N”的品牌体系。积极推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确保各类规模经营主体合格证覆盖率达到98%以上。5月底前,在北京适时举行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推介会暨第二届“德州味”展销对接洽谈会,进一步扩大“德州味”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抓标准建基地。统筹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和农产品“三品一标”创建,新增“三品一标”80个。加快推进农业(畜牧业、渔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培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200个以上,新建、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0处以上。五是抓文化促提升。深度挖掘我市运河美食文化内涵,积极评选、广泛宣传兼具色、香、味、滋、养、补等特点的德州八大名宴、三十大名吃、十大名小吃等,促进餐饮行业转型升级。推动食品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耦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食品文化展示中心,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等功能于一体的食品文化小镇。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鸣宇 编辑|李艺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