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行吟(二)|德州籍著名诗人李葆国诗词选


李葆国小传

李葆国,字塬村,1952年生,武城人,出身于山东省优秀教育世家。中华诗词学会学术部原副主任,教育部颁布的《中华通韵》研制组执笔人,现任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诗人之家常务副主任,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高研班导师,中华诗词学会《吟苑英华》《中华诗词文库》《中华诗词存稿》编辑,著有《石桥轩吟稿》两部。

李葆国之家族诗书传家,其伯祖父李鸿渐、祖父李鸿庥、父亲李尚中两代三人合著有《听春雨楼诗文集》。

李鸿渐(1883-1939),1905年,与其弟鸿庥一同考入山东省优级师范学堂,后共同留校任教。曾任省立五中教务长、一中校长、省财政厅佥事、山东省临时议员等职。1935年因不满时局辞职回籍,著有《金陵杂咏未定稿》手抄本等书存世(见武城县志)。

李鸿庥(1885-1955),历任省立一师、三师、二中教师、教务长、校长等职,献身教育近30年,为早期山东正谊中学捐款办校人之一,山东教育图书社发起人和股东。七七事变后,不事敌伪,回乡执教私学,悬壶乡里。1950年曾出任山东文史馆馆员,翌年因病还乡,1955年病逝,著有《东瀛游记》等作品(见武城县志)。

李尚中,中共党员,离休干部,多年来从事教育工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有《未了轩吟稿》。



原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周笃文

与葆国游处有年,其为人也雄健魁梧,声若宏钟。待人以诚,执礼以恭,勇于任事,知难而上,不计毁誉,余以为有丈夫气,能与人共肝胆,目之为推土机式的干才。其诗能于雄浑中蕴空灵之气,古朴中见疏野之致,故能拔奇领异,自成一家。读葆国的诗每有峰回路转,别开生面之快感。

——摘自李葆国《石桥轩吟稿序》




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诗人之家副主任、《辽河诗词》主编  朱彦

先生祖籍山东,多年闯荡辽宁,性格粗犷,其诗处处洋溢着豪迈之风。加之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崇高的儒学品德,深刻地影响了创作,雄浑当中不失韵味,豪放之前不减冲淡,自然之外不损含蓄。先生学问几自天成,其意新语工之处,足见其悟入之功,亦更见其活法之处。规矩具备而出其外,变幻莫测皆诗外之功。高处如行云流水,缥缈铿然;脱处如玉兔临风,戛然有声;放处如手提洪闸,一泻千里。云蒸蒸而有色,草芊芊而根实;刚柔并进,乃格之所致;雅俗共举,是韵之所使;清浊互文,应情之所驱。添一笔则嫌老,削一分则嫌弱。看似远山之黛,不描自得;挥如广漠之风,无处不在,呼之欲出,出必一醉,一醉千秋矣。

——摘自李葆国《石桥轩吟稿序》



刘公岛远眺

山驻忠魂海蓄澜,海山岂作等闲看。

蒙烟孤影千重浪,擎日松冈一寸丹。

沉铁饮残英烈恨,怒涛拍老剑芒寒。

卧波无忘应时起,啸傲风云天地宽。

庚寅夏塬村于威海

刘公岛上的日军辅导部旧址

甲午刘公岛感怀二首

耻从孤岛忆烟尘,浊浪偏浇旧痛新。

靖犯岂单交口舌,制夷未必到经纶。

乾坤在握凭一剑,冷暖于心关万民。

海上无时不风雨,阴晴由律亦由人。

刘公岛上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

轮回谁怕事重温,懒向劫波寻旧痕。

应信阿Q多忘耻,小输山姆不伤尊。

降旗全未服顽寇,坚炮偏能叩国门。

莫怪群豺频噬爪,华邦无奈又肥豚。


甲午感怀

轮回谁怕事重温,懒向劫波寻旧痕。

应信阿球多忘耻,小输山姆不伤尊。

礼仪全未服蛮虏,坚炮偏能叩国门。

莫怪群豺频噬爪,华邦无奈又肥豚。


游成山头

石峤沉浮雪浪翻,潮砰危峡啸云澜。

鱼龙出没岩鸥舞,剑气蒸腾蓬岛寒。

帝胄曾临欲何往,天涯无路可知还。

一从徐福乘风去,始信行难退不难。

庚寅夏,应文灿兄邀偕蔡厚示、周笃文、刘庆云、王亚平、钱志熙诸教授访威海,题天无尽头。

登光岳楼

欣逐群儒登此楼,清波一散少年愁。

千秋人物槛前现,几度阴晴眼底浮。

非是闲情寻傲句,确因诗教立潮头。

隋杨不负东昌水,岱岳云来畅咏喉。

游宛园

鹅戏莺回听好音,晴波抚槛漱鸣琴。

亭台呼应瑶池影,竹石扶疏拙政阴。

漕运虽非担杠意,名津自可证初心。

宛园一续千秋梦,人到临清知水深。


春上梁山

哨台遥看入苍茫,水泊无痕山寨荒。

擂鼓声消义旗静,长空雁断铁弓张。

一朝枢密除奸佞,百代英雄尽栋梁。

青石可知儿女意,黑风亭畔柳琴长。


自阳谷至鱼山寻访古迹

古迹几寻多不明,江山遗韵待新声。

白云鸥逐长河落,绿树车循大坝行。

桃李分香喜成颂,诗书飞盖梦相倾。

浮桥起伏斜阳渡,更助文澜一脉兴。

晨登鱼山谒子建墓

鱼山东望岱云烧,玉带恒围锈虎腰。

浩气一怀凭吐纳,长河万里任扶摇。

诗陈萁豆伤七步,力抚天心非两朝。

魏晋衣冠建安骨,终襟盛世汇滔滔。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特约编辑|王淑芬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