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朱殿封:做新时代的歌者 ——读李风军长篇小说《平原风雨》有感




做新时代的歌者

——读李风军长篇小说《平原风雨》有感

□朱殿封

宁津籍作家李风军继第一部长篇小说《庭院深几许》出版,又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平原风雨》。笔者通读该作,深为故事吸引,对作品展现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契合不禁击节叫好:当人民大众的作家,做新时代的歌者!



为新时代吹冲锋号

《平原风雨》所反映的是我国农村脱贫攻坚“进行时”,它是一部讴歌新时代的作品。

我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大部分年限里,农民生活在饥饿和勉强填饱肚子的贫困线以下。吃饭,这个困扰农民几千年的问题,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终于得到解决。新中国建立,中国人民有史以来第一次翻身当家做主人,这从制度上根本改变了农民的命运。改革开放,农民生产积极性再次得到充分释放,带来农村经济飞跃发展,大多数农民生活由温饱走向富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战略决策,从而有了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决战贫困的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终于使最后一批贫困县、几千万生活在贫困水平线以下的农民摆脱了绝对贫困,汇入小康社会的洪流。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创举。

《平原风雨》正是以此宏大事件为背景,作家选取旺城市为载体,从一座县级市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经历起笔,以“一滴水见太阳”,抒写了党和政府带领农民奔小康的感人故事。作家立足新时代,站在时代前沿,为脱贫攻坚吹冲锋号。作品反映新时代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与时代齐驱共振。全书主题鲜明,满满的正能量,唱响的是主旋律,它是新时代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小康社会的再现和缩影。

作家创作出文学作品,大抵都是要拿出来示人。既然让人看,它便产生着社会影响。由此而论,作家及其作品担当着社会责任。一个有担当的作家,其创作不能局限于自说自话,单纯表现自我,仅写些鸡零狗碎、阿猫阿狗地哼哼唧唧,而是为时代鼓与呼,书写时代,反映时代,讴歌时代,唱响时代主旋律。《平原风雨》这部小说,让读者看到了作家的这种担当。

做向善向美的引领者

作家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无论创作什么题材的作品,都内涵张扬真善美还是张扬假丑恶的不争事实。一部好作品,应该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创作立足时代现实,用阳光的心理、阳光的态度、阳光的状态去反映生活,向读者呈送甘甜的精神果实。

不可否认,现实中有的作家创作心态不那么健康,创作动机不那么正路。他们不是去表现时代主流,不是去表现社会生活主体人群的共同诉求和美好向往,不是去以其作品引人向善、向美、向好,而是以另一种心态和观念去表现低俗、庸俗、媚俗,且伴着浓重的铜臭气。他们不是通过作品去凝聚人心,汇聚正气,弘扬道义,而是捡拾社会沉渣当金玉,放大个别负面事件以猎奇,把支流当主流,把个例当普遍,其结果必然是混淆视听,误导读者。

《平原风雨》是一部引人向善向美向好的作品。作品中有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与角力,作品主导思想赞颂张扬真善美,揭露鞭挞假恶丑。作品故事是以正能量作引领、主导,对负面行为是贬抑和批判,最终是真善美战胜假恶丑。作品中钟启祥、齐志林、于金水、占广田、姜利焕等一众人物,形形色色,组成一幅复杂的社会众生相,勾画出现实生活的情景图,使读者从中体味到百人百心,千人千面,各怀心思,各有所求,揭示出党和政府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复杂和艰难,从中看到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天职,百折不挠奋不顾身为群众谋利益举世无双的公心大义。从而使人民群众看到,有这样的党和政府,这样的一支干部队伍带领自己踔厉前行,必将无往不胜!

“多存芝麻好打油”

文学创作描写生活,揭示人生,是文学界的共识。作家的创作都是以生活积累为基础,其创作生命长短、宽厚,除了受自身创作激情影响,还取决于自身生活积累的厚薄,作品质量更是与此息息相关。因此,一个有旺盛创作生命力的作家,必须具有厚实的生活积累,才能“多存芝麻好打油”。

《平原风雨》作者李风军长期生活在基层,他曾经在县委机关、部门、乡镇等工作和任职,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这使他更容易从文学艺术的视角观察和体验生活,储蓄了充足的文学创作“原料”。因此,其文学创作有丰厚的生活基础,作品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个性、表现形式风格、故事的地域特征、地方语言特色等都很鲜明,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作家有勤奋与懒惰之分,体验生活有深入与肤浅之别,创作态度有严谨与松散之状,其创作出来的作品厚重与轻薄、深刻与肤泛,社会影响力高下立判。当今,有不少作家是名副其实的“坐家”,他们写农村不去农村接触农民,写工厂不下车间接触工人,写市井不融入街区人群……而是坐在家里享受着优渥生活,仅从报纸、视听、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只鳞片甲,然后凭借所谓想象力,不着边际的“飞呀飞”,故事荒腔走板,变味走调。这样“飞”出来的作品常常脱离生活,十之八九是水上浮萍。

相比之下,《平原风雨》作者使用的素材多来自一线实际生活,出自“第一手”材料。他不是吃“别人嚼过的馍”,而是在蒸自己的“馍”。读者虽然多是“进行时”的经历者、参与者、评判者,但因作品原料“原始”而仍能扣住读者心弦。

如此评价,并非说《平原风雨》完美无瑕。以笔者看来,该作品中有些篇章表现技巧欠缺娴熟,个别故事选取不够新颖,人物刻画还有许多空间等。期待作者在新著中有所克服。

一个有担当的作家要心怀对文学创作的敬畏之心,对专业的赤诚之心,下真功夫,练真本领,求真名声。归结一句话:生活,是作家创作的不竭源泉。作家想要写出读者喜闻乐见、有着深刻社会影响的作品,那就到现实生活中去“淘金”吧!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