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突破!希森集团新选育马铃薯品系在中度盐碱地亩产达3032.47公斤

喜“酸”的马铃薯如果种到盐碱地里会怎么样?一场事关全国5.5亿亩盐碱地综合利用,事关中国人民端牢饭碗的种业翻身仗,在黄河三角洲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打响。

6月29日,在东营黄三角农高区含盐量为5‰的盐碱地上,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山东省农科院选育出的耐中度盐碱马铃薯新品系“Z1281”表现出色,经“耐盐碱优质马铃薯突破性新品种选育”项目测产专家组实收测产,最高亩产量达3032.47公斤,创造了马铃薯在中度盐碱地上的单产新纪录。

据了解,希森集团2022年在东营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农业技术综合集成示范基地建立了面积为65亩耐盐碱马铃薯试验基地,包含中度盐碱地试验田25亩,轻度盐碱地示范田40亩。其中,在中度盐碱地试验田共收集资源材料642份,品系2932份,品种60个,单株151个组合约1.5万株用于耐盐碱评价筛选。 “为了能种出真正耐盐碱的马铃薯,我们团队2年前就对这块实验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对土壤进行挖掘、搅拌、再平整,目前基本实现平衡,为育种选种奠定基础。” 马铃薯育种及栽培专家崔长磊说。

盐碱地被称为土地的“绝症”,是一种低产的土地。全国有近15亿亩的盐碱地,可利用的盐碱地约5.5亿亩,是一笔“沉睡”的宝贵资源,“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希森集团董事长梁希森说。

东营市拥有盐碱地面积340万亩,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利用难度最高的盐碱地之一。2017年,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山东省农科院共同承担了山东省良种工程——马铃薯耐盐碱育种项目,在东营黄三角农高区设立研究基地,集团总经理胡柏耿带领近30人的马铃薯育种及栽培专家团队,联合国内外18个科研机构,收集6700余份不同的种子资源,开始了耐盐碱马铃薯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协作攻关。

从常规育种到耐盐碱育种领域并不容易,“常规育种是优中选优,但在盐碱地里育种就像是‘矬子里拔将军’。”胡柏耿感叹,这项工作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最难的就是没有育种的“材料”,一切都从头开始。“我们刚在东营大田里育种时,种植了300多亩地,一亩地就是3500棵,就活了几棵苗子,植株小、叶片小,一时看不到希望,心情也五味杂陈。” 胡柏耿说。

经过连续5年的试验研究,科研团队在盐碱地上对746个杂交组合的175224个单株、6670份资源/品系和167个品种进行筛选,选育了耐盐碱材料35份,其中综合性状优良的耐盐碱材料8个,这相当于平均1000份材料中只有2份是最优的。在轻度盐碱地上,“希森6号”表现出色,2020年经测产,平均亩产达4413公斤,亩收入6000元以上,填补了国内耐盐碱马铃薯的空白。

“中度盐碱地上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耐盐碱优质马铃薯突破性新品种选育项目测产专家组组长曹春梅说。此次测产的品系共7个,其中新品系“Z1281”产量表现最优异。下一步将同期在国内其它盐碱环境开展区域试验,如果产量稳定品质优良,就可登记为推广应用品种,成为率先育成耐中度盐碱且具有商业化价值的马铃薯新品种。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志伟 于斌 孙耕 通讯员|贾鹏 晓峰 化明
编辑|王琳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