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横
最近,深圳“卷尺哥”火了。
据央视报道,两年来,他带着一把卷尺穿梭在深圳的大街小巷,专门给公共设施“找茬”,被人们称为“卷尺哥”。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这位“卷尺哥”所到之处、所指之弊,件件有落实,每个问题几乎都被有关部门“秒整改”。
这种市民“找茬”与政府“秒改”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仅赢得一片喝彩,更映照出城市治理应有的温度与智慧。
城市的品质不仅体现在摩天大楼与繁华商圈,更蕴含在那些与普通人日常息息相关的细节中。一个井盖的平整、一段盲道的畅通、一块路牌的安全,看似微不足道,却直接关系着百姓的出行安全与心理感受。“卷尺哥”关注的正是这些“细枝末节”,他手持的不仅是一把量具,更是一把市民监督的标尺,丈量出城市治理的精度,也检验出公共服务的诚意。
有人认为,市民频繁“找茬”是在给政府添麻烦。事实上,这种观念早已落后于现代治理的要求。一座善治的城市,必然懂得将市民的这种“找茬”视为改进工作的宝贵资源。深圳的实践就证明,政府善待市民“找茬”,不仅不会损害政府威信和形象,反而会增强公众信任,激发更多人参与城市共建的热情。这种良性循环,正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体现。
要做到善待“找茬”,首先需要畅通民意反馈的渠道。在深圳,“民意速办”平台集成多种诉求入口,实现“分钟级”响应,让市民反映问题像点外卖一样方便。更重要的是,背后有一套成熟的闭环处理机制和首办负责制,确保问题不推诿、落实不搁浅。换言之,善待“找茬”不能仅靠态度,更要靠制度。只有建立起高效、透明的诉求响应体系,市民的“金点子”和“辣味言”才能转化为治理的提升。
进一步看,善待“找茬”还体现为一种主动治理的思维。深圳相关部门并非被动地等待“卷尺哥”们发现问题,而是主动从网络平台搜集线索,实现“未诉先办”。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的转变,标志着城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发现的升级。这要求管理者不仅要有闻过则喜的胸襟,更要有见微知著的能力,从个别问题中洞察共性规律,推动“办好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深化。
当然,善待“找茬”最终要落脚于实实在在的整改。深圳街头的限宽柱在“卷尺哥”提出质疑后很快调整,挡道树木迅速移走,危险井盖及时修复。这些具体改变,让市民感受到意见受重视、问题真解决。城市治理的诚意,正是在这一次次“指哪改哪”的务实行动中积累起来的。
从深圳“卷尺哥”到福州“道路安全员”,从温州外卖小哥的“哨声行动”到沈阳的“城建质量随手拍”,越来越多普通市民正成为城市治理的“同盟军”。他们或许只是随手一拍、随口一提,却汇聚成推动城市进步的力量。善待这些“找茬”的声音,就是在呵护一座城市最珍贵的民心资源。
城市治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最高境界是让生活其中的人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把小小的卷尺,量出的不仅是道路的宽窄,更是城市治理的初心与未来。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