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23届古贝春酒文化节,承载着运河文明基因的“舒适型白酒——古贝春1794”问世了。她以运河1794公里总长度为名,以“帆船”造型寓意扬帆起航,传递“通运天下”的美好寓意。古贝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洪昌表示,战略新品“古贝春1794”融合运河文化与非遗工艺,定位“舒适型白酒”,是企业布局中高端市场、实现品牌升级的重要引擎。
内容与形式高度契合,理念与措施相辅相成。面对大运河的波光粼粼,古贝春的老厂区与新园区正相拥相依,协同发展。这一刻,三代古贝春人的时空在此交汇,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文明守护之路徐徐展开。
01
酒脉将断时的薪火重燃
1974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武城酒厂的烟囱已经三个月没有冒烟,车间里蛛网密布,仅存的一点地瓜干在仓库里发霉,一把大铁锁铁青着脸,将希望永久尘封在黑暗之中。三十多名职工各自回家谋生,酒厂的未来如同厂区里那口老窖池,被厚厚的冰雪覆盖。
说好的武城自古出好酒呢?怎么就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下等货?县里不服这口气,要请号称“张大胆”的能人走马上任,颇有“破釜沉舟”的悲壮。
张大胆何许人也?其为张子文,当地付王庄人氏,干过组织、商业工作,还当过乡镇副书记,来的时候44岁了,和谷子高粱打了多年交道,为人诚恳、善于开拓。第二年开春,张子文背着挎包,踏着薄雪走进酒厂大院。他在空无一人的车间里转了三圈,手指划过布满灰尘的甑锅,心里有了盘算。几天后,一辆吉普车驶出酒厂,直奔300里外的惠民县。
“绍星,酒厂不能黄。”在马绍星家的土炕上,张子文紧握着老酒把式的手,“咱们不仅要恢复瓜干白酒的正常生产,还要试产优质粮食酒,创名牌呢!”一身本事的马绍星,虽然被迫回到了惠民农村,但身上却鼓着一把劲。可是面对这个烂摊子,他心里没有底。张子文鼓励他说:困难不要紧,顶要紧的是敢打破老框框,闯出自己的新路。回去我就组织何玉昌、胡廷俊等几个老师傅进行攻关。失败了,责任由我担!
马绍星沉默地抽着旱烟,烟锅里的火光在昏暗中明明灭灭。良久,他把烟杆往桌上一磕:“我跟你干。”
那个冬天,两人跑遍了江苏、四川的名酒厂取经,柴、何、胡家老把式分别拿出自家酿酒秘方,从运河岸边的沿岸村庄四处寻找老窖泥。三个月后,当第一锅纯粮白酒的蒸汽重新在酒厂升腾时,老酒工们围在甑锅旁,眼眶湿润。
“这酒,得有个新名字。”张子文在品评会上说。1978年,经过武城籍著名作家刘金忠的建议,和七个昼夜的反复斟酌,“古贝春”三个字被郑重写下。它既承载着古贝州的千年酿酒史,也寄托着新春般的希望。
武城酒厂腾飞了,利税超过全县一半儿。当时的张子文也许没有意识到,他的超前意识正为运河酒脉带来一次壮丽的觉醒。
词曲作家、《乌苏里船歌》的作者胡小石曾问过张子文这样一个问题:“当初你怎么敢肯定能搞出这样的好酒呢?”他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这一带,地处鲁西北平原上的卫运河畔,绵柔甘美的卫运河水,是酿造美酒的天然资源,两千多年前这里就有好酒传世。……只可惜祖先的酿造工艺已随着历史的沧桑而淹没。我们只不过是挖掘遗产,重整旗鼓,再续本地的酿酒史而已。我想,我们山东既然出好汉,就定能出好酒。你说,有了好汉还愁造不出好酒?”
现在,他的已经复原的办公室里,还挂满了名人字画,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副主席陈叔亮、老诗人臧克家、剧作家吴祖光以及诸多画家、作家、记者、演员们留下的幅幅“醉笔”,内容无不是在盛赞古贝春。其中舒同的题词最为醒目:“嘉樽古宴诗兰陵,晶盅今席话武城。醇香甘洌神州誉,古贝之春运水中。”
02
运河文明的新航标
在古贝春的发展史上,周晓峰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以独特的文化视野和战略远见,将运河基因深深植入企业血脉,为古贝春注入了历久弥新的文化灵魂。
“我这一生最佩服两种人:纤夫和运河装卸工。”这句常被周晓峰挂在嘴边的话,道出了他朴素而深刻的管理哲学。在他推动创立的“三原色”党建品牌中,“运河之舟”的构图设计,正是这种理念的具象化表达——企业要像运河上的航船,既要有明确方向,又要能经受风浪。
1997年秋,古贝春面向全社会征集广告语。在众多来稿中,“千年大运河,万家古贝春”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周晓峰。这不仅是一句广告语,更是他对企业定位的深刻认知。从此,这句承载着地理渊源与文化底蕴的标语,成为古贝春最深入人心的品牌印记。
在企业快速发展时期,面对拆除老厂区建设现代化厂房的建议,周晓峰展现出难得的清醒与定力。他坚定地表示,老厂区是“运河文明之根”,必须完整保留。这一决策在当时或许显得“不计成本”,却为古贝春留下了最珍贵的文化资产。如今,这些历经沧桑的老窖池已成为活态的文化遗产,默默诉说着运河酒脉的悠久历史。
周晓峰对运河文化的守护不止于保留旧址。他大力推动古贝春酒文化节的建设,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系统梳理和展示当地的酿酒历史与民俗传统。在他的规划下,企业厂区内兴建了一系列文化景观,将工业生产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开创了“酒旅融合”的特色发展路径。
“一代又一代古贝春人,在鲁西北平原,在大运河畔,播下的是虔诚、是心血、是咸苦的汗水,收获的是希望、是丰收,是古贝春酒的芬芳。”在建厂40周年大会上的这番讲话,既是对企业发展历程的总结,也是周晓峰个人情怀的真切流露。
正是这种深植于运河文化的远见卓识,让周晓峰在企业发展中始终把握住文化传承这条主线。他将对纤夫精神的敬佩,转化为企业脚踏实地、坚韧前行的内在动力;将对装卸工的尊重,升华为企业担当尽责、不辱使命的社会责任感。
在集团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他坚持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在董事会上,他这样说服大家:“这些投入短期内看不到效益,但关乎企业百年根基。文化是根,根深才能叶茂。”
如今,当人们品味古贝春的醇香,漫步在修缮一新的老厂区,或是吟诵“千年大运河,万家古贝春”的广告语时,都能感受到周晓峰为企业铸就的文化基因。这份以运河为魂的文化底蕴,已成为古贝春最宝贵的财富,引领着企业在新的时代续写辉煌。
03
科学守护的文脉新篇
2023年8月9日,古贝春老厂区里,大运河故道酿酒遗址普查工作启动仪式的横幅在晨风中飘扬。徐秀菊董事长面对普查团队,语气坚定:“我们这次普查,不是简单地找几处遗址,而是要找到运河酒脉的DNA。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历史悠久,是运河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运河沿岸酿酒遗址中的老窖泥进行成分分析、年代测定,对于推断古贝春酒的历史渊源和研究运河产区的土质特点都有重大意义。”
这场普查如同一次时空寻踪。隋玉武教授带领的13人普查团队顶着酷暑,在玉米地里穿梭,用GPS精确定位每一个酿酒遗址。在老城镇文昌街道,83岁的陈玉国老人指着泰和家具对过的空地:“这里原先就是于家酒坊的窖池,我爷爷还在里面干过活。那时候,运河里的船工大老远就能闻到酒香。”
取样工作更是艰辛。2023年寒冬,取样团队要在窖池边连续工作数小时,才能获取深入地下的老窖泥。张洪昌总经理多次对科研团队说:“需要什么资源尽管提,这个项目关系到古贝春的文化根基,我们必须全力支持。”
在项目签约仪式上,张洪昌的发言令人动容:“这次合作,是要用科学的语言讲述我们的文化故事。让数据说话,让元素作证,让老窖泥告诉世界什么是真正的传承。通过对企业现有窖池群窖泥进行培新研究,我们要探寻窖泥与白酒质量、品质稳定和优质酒产量提升的深层逻辑。”
04
破译时空的科学征程
2025年4月27日,山东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组织的鉴定会上,一场科学的盛宴正在进行。项目团队创新研发的“多参数筛选+碳同位素修正”技术体系,通过含水率、有机质含量、硅铝比等12项理化指标层层筛选,结合高粱(C4植物)等特有的δ13C同位素指纹溯源,成功将测年误差从数百年缩小至50年以内。
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泰山学者刘建军研究员在鉴定会上表示:“这项研究很有意义,为科技赋能传统文化树立了标杆。项目创新性地采用‘多参数理化筛选+碳同位素溯源'多维技术体系,攻克有机碳混杂导致的测年干扰难题,填补了国内外相关技术空白。”
最终,窖泥样本KB-07的检测结果锁定窖池建造年代为1684-1733年间,与历史记载高度吻合。这一刻,科学为历史作证,文化因科技生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康熙窖泥中富含锰、锌等有益微量元素及独特菌群,这些发现为提升酒体酯香成分、赋予老窖酒特有口感提供了科学依据。张洪昌总经理在鉴定会后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在微生物菌群培育、老窖养护技术、智能化酿造等领域持续突破,让传统工艺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
05
三代人的接力赛
从张子文请回老酒把式重振酒业,到周晓峰擘画文化传承的宏图,再到徐秀菊、张洪昌用科学续写文明新篇,古贝春的三代领导人用各自的方式,完成了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文明接力。
2024年12月17日,张洪昌总经理带队再赴山东建筑大学时表示:“双方在‘清代窖泥研究项目'合作顺利,效果显著。希望山东建筑大学能够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继续推动双方合作迈向新台阶。”这一刻,校企合作的种子已然开花结果。
“这不是三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企业的文明自觉。”有文化学者如是评价,“从张子文挽救技艺,到周晓峰传承文化,再到徐秀菊、张洪昌科学守护,古贝春走过的是一条文明传承的升华之路。每一步都踏在时代节点上,每个选择都彰显着文化担当。”
06
尾声:流淌的文明
大运河上,一艘货轮鸣笛驶过,声震长空。这声音,与北宋漕工的号子、明代商贾的吆喝、清代匠人的锤音,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不绝。
山东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原副局长张道宝在项目鉴定会上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此次古贝春与山东建筑大学的合作,是山东省白酒产业振兴政策落地的优秀案例。项目开创了‘产学研融合'的新标杆,推动了‘科技+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运河不息,酒脉长流。这条穿越千年时光的文明之河,正在新的时代奔向更广阔的天地。而古贝春的故事告诉我们:文明的传承,需要匠人的坚守,需要企业家的远见,更需要守脉人的担当。在这条永不停歇的文明长河中,古贝春的酒香,必将随着运河之水,流向更加辽阔的远方。
后记:行笔至此,关于古贝春清代窖泥研究项目的成果挖掘与传播暂时告一段落。三篇文稿,先后回答了“我们有什么”“我们为什么有”和“我们如何守护和发扬它”三个命题。其中事物发展轨迹全部严格遵循史实,但为了更好再现过去的历史现状,对于某些无从考据的场景进行了一定的艺术想象,在此特别说明。相比大运河的厚重文明来说,这三篇小稿实在太轻。奈何笔者责任在身却笔力有限,行文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谅解。发展无止境。相信随着我们对运河文明的不断发掘和光大,古贝春的酒香一定会飘向更远的远方。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 | 李国锋
编辑 | 芦瑞瑞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