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一中搭建高效课堂,培育时代新人

2025年高考,乐陵一中再次交出一份优异“答卷”:本科上线人数连续第十二年上涨,清华北大录取生连续四年不断档,600分以上人数比去年增长28.6%。“教学成绩是学校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却不是我们的直接追求。”乐陵一中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吉祥说,成绩背后,是乐陵一中多年来坚守教育初心、深化改革创新的深入实践。

作为县域高中,乐陵一中不等不靠、自立自强,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区域高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优质模板。

制度“管人”

让教师队伍“活”起来

每天早上6点半,伴随着学生起床准备晨读,乐陵一中校长李武华会准时出现在教学楼前,晚上10点半以后才踏着月光离去。自李武华2010年到任后,这个习惯一直保持,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校长是学校的一面旗帜,广大教师、学生都看在眼里。”杨吉祥说,在李校长的带动下,教师们每天精神饱满,学生乐观向上,整个校园充满活力。

“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人,核心在机制。”这是乐陵一中队伍管理的“秘诀”。学校通过构建公平高效的制度体系、优化组织架构,让每一位师生都能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最大价值。

学校有一个明确规定:中层以上干部及职能科室员工不参与教学类荣誉、奖励的分配,让教学成绩突出、付出多的教师真正“有地位、受尊重、得实惠”,凸显一线教师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年级管理团队扁平化,一个年级校长和两个级部主任就是一个年级的全部领导,简洁高效。班主任队伍最优化,“选拔、引领、培养、督促、考查、优化”六大步骤保证了班主任队伍素质的不断提升。备课组长队伍专业化,让学科内工作态度最敬业、能力最突出、教学成绩最优秀、威信威望最显著的教师干备课组长。

此外,学校注重人文关怀,让管理有“温度”。连续十年,高考前学校都会为考生准备鲜热牛奶,考试期间送上饮品;为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提供营养工作餐,还为有需要的教师提供子女托管服务。

课堂改革

让每一个孩子闪光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乐陵一中的老师深知,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效的课堂支撑。“提升高中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的坚守、教学改革的坚持以及人才培养的创新。”李武华经常强调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近年来,学校从教学环节、教研流程到评价标准,进行全方位改革,大力推行高效课堂建设,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学校采用郭毅副校长创设的“六自三段”教学模式,即自学自测、自研自悟、自练自提。同时,学校对每节课后十分钟的整理时段提出 “四有” 要求,即:有题可做,有生可导,有章可循,有果可证,确保课堂教学“不走过场”。

“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乐陵一中的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努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活动时间不少于20分钟。

所有老师秉持“不放弃一个学生”的理念,对班级内的“临界生”进行重点帮扶,“定制”辅导策略,让学生取得最大进步。

培根铸魂

把德育融入教育全过程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每一个进入乐陵一中的老师,都被要求思考的问题。杨吉祥认为,问题的答案,就是乐陵一中始终秉持的教育初心。

作为已创建80年的“老牌”高中,近年来,乐陵一中以“引领区域教育,创办省级名校”为目标,坚持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始终秉承“质量第一”的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我们坚持教学在后,育人在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杨吉祥说,他们让红色基因与思政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

学校充分利用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师生开展研学活动。“以前总觉得历史离自己很远,亲身走过纪念馆,才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2023级7班学生付荣轩在研学日记中写道。这种沉浸式红色教育,激发了师生的奋斗热情,培育的是懂感恩、有正气、勇担当、知进取的时代新人。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导向,乐陵一中打破“单一课堂”局限,探索出“小思政课”新模式。考虑到学科教学节奏,各学科每周选取一节课,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微型思政教学:历史课上讲述革命先辈的爱国壮举,物理课中介绍科学家攻坚克难的报国故事,语文课里通过经典篇目传递家国情怀……这些“碎片化”的思政课堂,虽时长有限,却以贴近学科、贴近学生的方式,让思政教育融入日常,形成“百花齐放”的育人氛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胥爱珍 通讯员|苏安矗 庞建磊
编辑|石少军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