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基层治理不能止步于“屏对屏”


□黄晓龙

当“指尖办”成为常态,基层治理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如若过度沉溺于数字屏幕的便捷,便可能遗忘了“面对面”交流不可替代的价值。真正的基层治理,从来不是用“屏对屏”完全取代“面对面”,而是要让科技之“屏”为人服务,让交流之“面”重焕光彩。

随着治理数字化程度的提升,部分工作不自觉地滑向了“屏幕指挥”的轨道。一些人习惯在电子大屏前研判态势,在政务应用里处理事务。数据勾勒出社区的宏观轮廓,却描摹不出居民眉宇间的细微愁容;报表汇集了各类上报信息,却记录不下那些只有在促膝交谈时才会吐露的心声。这种“见数不见人”的工作方式,让干群关系在无形中变得生分。

倘若任由此风蔓延,数字赋能的本意将被扭曲。政策制定可能因缺乏现场感知而偏离靶心,变成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服务供给可能因过度依赖数据画像而失去准头,成为群众并不买账的无效投入。更重要的是,当群众再也感受不到干部手心的温度、眼中的真诚,基层工作最珍贵的信任基础也将随之松动。技术这把双刃剑,若运用失当,反而会筑起一道阻碍心灵相通的围墙。

破解这道难题,需要基层干部主动走出屏幕的包围,用一双“热脚板”去重新丈量民情。这不是对技术进步的否定,而是对工作本源的回归。在老旧小区的楼道里,一次亲手触摸、亲耳听闻,往往比任何传感器都能更早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在农家院中,与乡亲同坐一条板凳交谈获得的信息,常常比线上问卷更加真实生动。这些看似传统的“笨功夫”,恰恰是穿透数据迷雾的“金钥匙”。

俯下身去,不仅是为了收集问题,更是为了消融心结。基层许多矛盾的化解,需要的不是更快的网速,而是更久的倾听;不是更炫的界面,而是更真的诚意。当群众看见干部不请自来,愿意花时间坐下来唠家常,那份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往往比任何解决方案都更能抚平心中的褶皱。这种情感的交流与信任的建立,是任何算法都无法替代的治理资源。

理想的基层治理图景,应当是技术效率与人文关怀的相得益彰。让数据去跑它该跑的路,让干部去走他们该走的人家。智能系统负责精准预警风险、高效处理常规事务,基层干部则将节约下来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与群众的面对面交流中。线上与线下如此互补,才能让治理既拥有智慧的“大脑”,也保有温暖的“手足”。

技术的浪潮奔涌向前,但基层治理的核心始终是人。无论数字平台如何迭代升级,干部与群众之间那份需要面对面才能传递的温暖与信任,始终是工作开展最坚实的依靠。在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这种宝贵的“面对面”交流不仅不能减少,更应当作为一门必修课,被时时温习、代代相传。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黄晓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