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铲除兼职骗局黑产链,每个环节都不能放过


□车横

想赚钱,先交钱?

近期不少观众向央视总台《财经调查》栏目反映,一些年轻人在寻找兼职工作的过程中,遭遇一种几乎相同的骗局,不仅没能挣到钱,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从媒体调查看,这些年轻人遭遇的兼职骗局,是屡禁不止的“培训贷”。这种骗局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形成了分工明确、环环相扣的黑色产业链。从虚假招聘、诱导签约,到培训欺诈、分期贷款,再到仲裁推责、暴力催收,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专门针对缺乏社会经验的年轻人。唯有全面打击、重拳出击,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才能遏制这股歪风。

骗局始于一份诱人的网络招聘。“零基础、高薪日结、时间自由”,这些字眼精准击中年轻人求职的痛点。然而,所谓的兼职岗位根本不存在,只是诱骗求职者的幌子。一旦有人上钩,接下来便是签订培训协议、办理“分期付款”。培训课程往往质量极差,承诺的订单更是子虚乌有。不少年轻人还没开始赚钱,就先背上数千元的“培训贷”。

更隐蔽也更恶劣的是,这类骗局中还有专门提供“分期支付”服务的公司。这些机构与培训公司紧密合作,提前垫付资金,迅速回笼骗款。甚至开发线上签约系统,让整个过程看起来合法合规。一旦求职者要求解约,面对的却是高额违约金和源源不断的催收电话。维权之路更是被提前堵死,因为合同中埋下“仲裁备案”的陷阱,使得受害者无法向法院起诉,投诉也无门。

整个链条中,每个参与方都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发布虚假招聘的公司、提供劣质课程的机构、办理分期垫资的金融平台、实施仲裁备案的法律服务商,以及最后接手债权、进行催收的企业,各方看似各自独立,实则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织成一张让年轻人难以挣脱的网。

事实上,无论手段多么精明、过程多么隐蔽,都掩盖不了“培训贷”涉嫌违法犯罪的本质。

相关法律法规和职能部门早已明确,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财物、培训费或以贷款方式变相收费。2023年5月,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的2023年第1号预警,就是警惕“培训贷”陷阱。2025年全国两会,“依法严惩‘求职贷’‘培训贷’等诈骗行为,维护良好就业秩序”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换言之,“培训贷”已成重点监管、依法严惩的求职乱象。

目前看,惩治此类兼职骗局,亟待加强常态化打击力度。无论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的、设计坑人合同的,还是违规放贷催收的、滥用仲裁程序规避监管的,都要严厉打击,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不仅要查处前台的骗子,更要深挖背后的资金链、技术链和法律帮凶,要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明白,在这条黑产链上扮演任何角色,最终都难逃法律制裁。

每一个受骗的年轻人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梦想。遏制兼职骗局,不仅是保护个体权益,更是维护社会诚信基础和就业市场秩序。监管部门、招聘平台、金融机构、司法系统乃至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多一点主动精神,让年轻人免于被“围剿”。求职者更应提高警惕——凡是要先交钱的“工作”,都是骗局。

说到底,骗局再隐蔽,终归见不得光。只要持续曝光、严厉打击、完善制度,就一定能还求职市场一片清朗空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