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为每天运动2小时叫好


□贾荣耀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其中要求“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的运动标准备受关注。这一硬性规定不仅是课程表上增加的运动时长,更是一场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回归。当前,学业与数字屏幕的双重挤压,正导致许多青少年身心失联,引发种种心理困扰。而足量运动,正是重建这种联结、唤醒身心活力的最直接良方。

青少年心理问题从表象上看是由于学业压力或社交困境所引发,但深层次上还应关注到另一个重要原因——其自由活动空间被挤占,失去了通过体育运动感知世界、释放情绪、建立自信的通道。这种身心分离让一部分孩子“头脑发达、四肢无力”,心理免疫系统因缺乏身体运动的滋养而变得脆弱不堪。

现代神经科学已经证实,运动不仅塑造强健的肌肉,更在重塑大脑。运动时释放的内啡肽和多巴胺,也是天然的情绪调节剂,其效果远优于事后干预的心理疏导。当学生在跑道上挥洒汗水,在球场上激烈角逐,他们不仅仅在锻炼身体,更在进行一场大脑的更新与情绪的排毒。

此前,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够突出,一些教育工作者潜意识中将智力发展与身体活动片面对立,认为花在运动上的时间是对学习的某种“浪费”。这种偏见导致体育课成为最先被挤占的“副科”,课间活动被压缩,在源头剥夺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天然防线。

“体育每天2小时”的强制性规定,要求教育系统重新审视体育运动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这一政策使体育成为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当学生的身体从课桌椅中解放出来,他们的心灵也将随之获得更大的自由度。从更深层次上看,体育不仅是一种身体教育,更是一种人格锻造。在运动中,学生学会如何面对胜利与失败,如何理解规则与自由,如何在极限时坚持,在挫折后站起。这些品质,远非书本知识所能赋予,却是应对人生风雨最坚实的心理资本。一个在体育中学会坚持的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自然多了一份韧性;一个在团队运动中感受过协作力量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自然会少一份孤独。

而从“要我运动”到“我要运动”的转变,关键在于运动形式的多样化与趣味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家长们支持与努力,让体育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跑圈与队列,融入更多传统游戏与新兴运动的趣味;同时,班级赛、年级赛等全员性活动的常态化,不仅培养了团队精神,更培育了集体情感。

“体育每天2小时”的深层意义还在于它标志着教育理念向“全人发展”的转变。这一政策实施不仅关乎学生体质健康的数据变化,更关系到我们能否培养出心灵充盈、人格完整的下一代。当孩子们在运动中找回身体的活力与心灵的喜悦,我们或许会发现,那些困扰教育许久的心理问题,已然在汗水的浇灌下悄然消解。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育身心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体育每天2小时”正是通向这一境界的重要阶梯。在这条阶梯上,每一次奔跑、每一次跳跃、每一次团队协作,都在为孩子们的心灵注入不可或缺的养分,让他们在强健体魄的同时,铸就足以笑对人生的强大内心,这不仅是教育政策的调整,更是对生命本质的尊重与回归。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