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链上”产业大脑 | 夏津“纱超”携5000多种功能性纱线亮相

11月4日,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链“AI赋能产业链协同”推进对接活动在夏津举办。活动期间,“山东新型纺织(纱纤)产业大脑暨年产5万吨鸿泰鼎莱赛尔二期投产项目”启动。通过搭建纺织服装产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以供应链体系建设增强产业韧性,推动纺织服装全流程各环节提质升级。

其实早在去年10月,为破解纺织产业信息孤岛、要素配置效率低、市场议价权低等痛点,夏津县依托夏津现代纺织产业园建设,与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合作,按照“行业协会+国企平台+企业”的创新共建模式,依托纱纤亿“纺织产业互联网平台”全面建设“山东新型纺织(纱纤)产业大脑”,纳入山东工信厅建设试点,打造全国纺织数字交易集聚地。

夏津现代纺织产业园展馆内的“纱纤亿”线上交易平台,数字大屏幕上,时时跳动的数字显示着平台最新交易动态。

夏津县纺纱规模达300万纱锭,被认定为“山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获评“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拥有5000多种功能性纱线。夏津县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马秀敏介绍说,“轻点鼠标,夏津现代纺织产业园展馆内的‘纱纤亿平台交易’感知链大屏上,入库的纺织服装企业的能耗、生产情况清晰呈现,交易就跟逛超市购物一样方便快捷。”

曾经有纺织服装企业为找一根“纱”,辛苦奔走全国市场。如今,在夏津,就能轻松选定企业所需的任何品种纱线。即便没有找到与企业相匹配的纱线,也能在夏津找到解决方案。

这样的自信,源于夏津运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通过不断完善纺织服装产业大脑,构建“新型纺织(纱纤)产业大脑”,以“一平台+六链”为骨架,完善集招、集采、集销、集贷“四集”应用场景,促进产业链深度整合,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产业协同效应,推动纺织产业新生态体系建设,构建起“向智提质、向绿增色、向尚升级”的良好集群生态。

其中,“一平台”按照“四个一”总体构架,建设一个算力调度平台、一个数据汇聚平台、一个算法开发平台、一个服务开放平台。“六链”打通感知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服务链,织就覆盖生产、销售、科研、品牌等重点产业的多维数据网,为传统工业更新会思考的“数字芯”,实现降成本、抓订单、补链条、创品牌。

降成本。纱纤亿“纺织产业互联网平台”上线不到一年,已实现交易额3.3亿元,服务企业100余家,为企业降本200元/吨,库存周期缩短10天左右。在稳固原料供应链上,平台高效整合行业资源,实现精准配置与供需无缝对接,保障原料稳定供应与品质。

抓订单。通过“订单驱动+产业运营赋能”模式,成功提升议价能力,为企业提供更优惠的采购价格,增强产业链上游竞争力的同时,为下游企业提供可靠的成本保障。同时拓展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际市场,实现产业链闭环,提升国际市场响应速度。

补链条。在浙江、新疆、山东等地的深度合作过程中,逐步建立起集智慧供应链、商务平台、信息科技、咨询投研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国内上下游深度协同与紧密合作。

创品牌。“活力桑莎 生态夏津”2025“桑莎杯”首届AI服装设计邀请赛的举办,充分展示了夏津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成果,吸引了设计、技术资源集聚,以AI技术连接“创意孤岛”与“产业大陆”,让设计灵感真正扎根产业,推动了夏津从“纺织制造基地”加速迈向“品牌时尚策源地”。

当“织造”变成“智造”,夏津纺织服装企业借梯登高、借“智”升级,一丝一缕创造出产业新图景。夏津县委副书记、县长赵之达表示,“聚焦技术落地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持续为供需双方搭建起高效对接的桥梁。”此次对接活动有效推动夏津加速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塑造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大契机。接下来,将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通过开展系列对接活动促进技术落地应用,构建更加完善的“AI+制造”产业生态,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邓美平 编辑|王子梁辰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

(作者:邓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