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鲍文慧
11月1日,《今日说法》主持人李晓东自曝花1000元买茶叶被骗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这位每天在镜头前剖析骗局逻辑的“反诈专家”,竟栽在“豪车+展销会+低价清仓”的老套戏码上。这说明在人性弱点面前,人人都是易感人群;另一方面也说明,面对诈骗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常抓不懈。
这场看似荒诞的骗局,实则藏着诸多值得引以为戒的细节。骗子用奔驰车、精美包装构建“可信人设”,以“展会结束、低价清货”制造稀缺感,再通过降价击穿消费者的心理防线。这套“组合拳”并无高深技术含量,却精准拿捏了人性的弱点。当“1000元一盒降至200元”的利益诱饵摆在面前,即便是熟稔法律条文的主持人,也会短暂丧失判断力。由此可见,反诈的核心战场从来不是技术层面的攻防,而是人性深处的欲望管理。正如浙江消保委多次预警预警,此类展会骗局多年来反复出现,正是利用了公众对“线下场景”的信任惯性,用真实氛围掩盖逻辑漏洞。
更具警示意义的是,事件暴露了“专业身份”背后的反诈盲区。作为《今日说法》主持人,李晓东对电信诈骗、金融骗局的防范意识远超常人,但面对低价清货这类低技术含量骗局时,却陷入了专业自信的陷阱。这种现象并非个例:某反诈民警曾因帮熟人核实信息而泄露隐私,某银行风控专员因朋友推荐理财而踩雷等。专业人士往往对复杂骗局保持高度警惕,却对看似“低级”的骗局放松戒备。因此,反诈能力从来不是“广谱抗体”,而是需要针对不同场景动态升级的“精准疫苗”。
这一事件更为反诈宣传提供了全新的突围路径。在明星代言反诈短片、土味情话科普席卷全网的当下,相较于明星的“光环效应”,普通人尤其是公众人物的“犯错经历”更具教育穿透力。李晓东在视频中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以“受害者”身份复盘心理活动:“觉得便宜时心动,拒绝后又犹豫,最终一咬牙付款”。这种坦诚的自我剖析,比任何标语都更具冲击力。正如网友所言:“看到李老师被骗,我才意识到自己也可能中招”。这种现身说法的宣传方式,剥离了反诈的“专业滤镜”,让受众在情感共鸣中完成风险教育,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共情传播,更能筑牢心理防线。
反诈工作既需要科技手段构建“智能防火墙”,更需要像李晓东这样的“破局者”。当公众人物敢当众承认“我也会犯错”,才能真正让“不听不信不转账”的警示内化为公众的行为自觉。毕竟,打败骗局的从来不是完美的防骗技巧,而是对自身欲望的清醒认知。这场1000元的“学费”,若能推动全民反诈宣传从“知识灌输”转向“共情共鸣”,便是给社会反诈课堂上了最生动、也最有价值的一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