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姜屯村“破茧成蝶”记

10月下旬的齐河,秋阳暖而不燥。走进齐河县晏城街道姜屯村建材市场,鑫禹王钢板加工中心内,通红的钢花伴着机器轰鸣四溅;隔壁的鲁大笨酒店用品总仓里,几位市民正围着货架挑选锅碗瓢盆。“这个市场是2020年建的,也是俺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姜屯村党支部书记王利回忆,6年前,这里还是个村风涣散的“落后村”;如今,村集体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这场跨越6年的“逆袭”,靠的是党组织把舵领航、村民们同心聚力,最终让闲散资源再“生金”、集体增收暖透村民心。

党建领航
以“吃亏”精神啃下“硬骨头”

“2018年以前的姜屯村,是真难!”提起过去,75岁的村民尹华章摇着头叹气,彼时的姜屯村,1930口人守着900亩村址和3780亩耕地,却陷入“人多地多钱不多”的窘境,村集体不仅没钱进账,还欠着不少外债。更让人揪心的是村风,“谁占着是谁的”成了默认规矩,闲散宅基地堆着生活垃圾,村道两旁被村民种满了树,连学校旧址都成了“杂货场”,有人堆农具,有人倒垃圾,甚至有村民直接搬进空教室住。“村里有事要办,连应急的钱都拿不出,我们急得睡不着觉。”王利说,那段时间,大家四处跑,想给村子找条出路。

跑得多了,村“两委班子成员发现了“症结”:其实村民们看着邻村盖新房、办产业,心里也急,只是“怕吃亏”的念头扎了根,没人愿意先动。“既然大家怕吃亏,那我们党员干部先‘吃亏’!”很快,村“两委”带着村里50多名党员开了场会,要求所有党员干部先清退法定宅基地以外的集体土地,带动村民整改。

“以前为了几平米,邻里能吵得脸红脖子粗,哪见过主动退地的?”村民苗育林回忆,当时村“两委”成员带着党员挨家挨户讲政策、算长远账。人心齐,泰山移,短短一周,姜屯村就实现了“宅基以外全归公”,不仅清退了所有私占用地,还把堆积多年的垃圾全运走,村子一下子清爽了不少。

清退不是终点,盘活才是目的。村“两委”随即对闲散宅基地公开招标,并对之前私自占用集体土地经营的,依法追缴租金。“单是盘活的学校旧址,每年就能为集体增收4万多元。”王利说,虽然不多,这却是姜屯村集体的第一笔收入。

产业造血
废坑塘变“聚宝盆”

土地清回来了,怎么让它“生金”?姜屯村的答案是:抓机遇、建产业,把闲置资源变成发展资本。

2019年,村里先打响“拆违清残”攻坚战:危房全部拆除,乱搭乱建的棚子清得干干净净。最让村民头疼的,是村头两个巨大的废弃坑塘,常年没人管,脏水积得发黑,垃圾一堆接一堆,夏天臭味全村都能闻见。就在大家琢磨怎么处理时,机遇来了:2020年,随着附近城区多个楼盘开发,大量挖槽渣土需要外运倾倒。村里通过公开招标,获得了让施工方付费倾倒这些渣土的资格。最终,两个坑塘不仅被填平,村集体还赚了1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连带着之前清退的土地,一共整合出200亩建设用地。

土地刚腾出来,发展的机遇便来了。2020年下半年,晏城街道原有的建材市场面临拆迁,40多户钢材经营商急需新场地。得知消息,王利带着村“两委”成员连夜制定方案,决定在填平的坑塘上建起一座钢材产业园。“每亩每年租金1万元,商户们觉得划算,很快就签了合同。”王利说,很快,40余户钢材商户全部迁入,仅此一项,村集体便收获了可观的稳定收益,姜屯村终于有了自己的“主导产业”。

2021年,经过与村民商议,村“两委”利用村中清理出的建设用地,建造起了4400平方米的标准化仓库,通过对外租赁,每年又为集体添了新收入。

集体要增收,村民也要致富。村里拿出30亩整合后的土地,承包给村民,鼓励大家发展产业。村民侯淑斌承包了自家房后的1亩地,建了个小型仓库租给附近家具企业,“一年租金比种地挣得多,还不用操心!”

随着产业越做越大,姜屯村又迈出“多元化”步子:注册禾鑫农机公司,为周边农户提供播种、收割、植保等社会化服务,每年营收达5万元。成立广浩川商贸公司,专门负责建材市场和仓储项目的招商、管理,让产业运营更规范。如今的姜屯村,钢材产业园、仓储基地、农机服务“三辆马车”并驾齐驱,集体经济的“存折”越来越厚。

民生为本
集体增收绘幸福图景

“王书记好!俺来打张试卷!”下午5点,15岁的石紫涵背着书包冲进村“两委”办公室,熟练地打开墙角的电脑。“这是专门给村里孩子设的‘打印角’,放学不用跑镇上,随时来打资料。”王利笑着说,集体的“钱袋子”鼓了,第一件事就是反哺村民,“钱是大家一起赚的,就得花在大家身上。”

从2018年开始,姜屯村的“民生清单”一年比一年长:无偿为村民打井53眼,购置、整修变压器6台,村里所有路灯的更换、维护,没让村民掏过一分钱,就连小麦、玉米的农业种植保险,也全由集体“买单”。

对村里的“一老一小”,姜屯村更是格外上心:在读本科生每年能领500元助学金,研究生每年1000元,鼓励孩子们“好好读书走出去”;80岁以上老人每年有300元补助金,每逢春节,65岁以上村民都会收到村集体送的米面油。2023年4月,村里的幸福食堂建成,每周日都会为80多位80岁以上老人、低保户、五保户提供免费午餐。“炖肉、炒青菜、馒头管够,志愿者还会帮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比家里还热闹!”91岁的老人石振东说。

2024年,齐河县推进生产路、环村路硬化工程,姜屯村却遇到了“麻烦”——村道两旁满是村民私自种植的树,刨树不仅费工夫,还可能引发矛盾。“修路是惠及子孙的好事,不能因为几棵树耽误了!”王利召集村民开大会,告诉大家“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党员们带头刨树,村民们纷纷加入,没几天就清完了所有占道树木。去年年底,村内10000多米生产路、环村路全部硬化完毕,平整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

物质生活好了,精神文化生活也得跟上。村里组建了锣鼓秧歌队,队员都是村民自愿报名,农闲时一起排练;每逢春节、中秋,秧歌队就会在村广场表演,敲锣打鼓的声音能传好几里地。村里还定期举办乒乓球比赛,男女老少都能上场露两手,“跳秧歌、打乒乓球我次次参加,身体好了,邻里关系也更亲了!”村民苗育林笑着说,现在的姜屯村,干净、热闹,她逢人就夸,“住在这儿比城里还舒服。”

如今的姜屯村,钢材产业园里机器轰鸣,仓储基地外货车穿梭,村道上老人孩子笑着散步,幸福食堂里飘着饭菜香。这个曾经的“落后村”,正以产业旺、村民富、乡村美的新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答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邢仁宇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