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家住德城区新湖街道的王俊琴完成了一批新的手缝茶席,她联系了顺城社区书记张玉莲,很快便有人上门取走成品。1份订单共10个茶席,当场结清100元报酬。拿着现结的“工资”,她感慨说:“多亏社区给我提供的这个工作机会,在家就能干,减轻了经济负担。”
王俊琴今年45岁,她丈夫患有冠心病,需要有人照料且常年服药,女儿正就读高中,全家开支仅靠丈夫的低保金支撑。王俊琴无法胜任全职工作,也曾试着打零工,但因“时间不固定、离家太远”等情况屡屡碰壁。
王俊琴的难处,被社区书记张玉莲在网格化走访中记在了心上。了解到她年轻时做过针线活,社区立刻将她纳入“社区微业”帮扶名单。
恰逢新湖街道顺城社区联合非遗项目传统手缝针技艺打造“顺逸绣坊”刺绣手工活工作室,免费开设钩针编织“微培训”,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王俊琴报名。考虑到她需居家照顾丈夫,社区不仅安排人上门教学,还采取“材料上门、成品回收”的灵活服务模式,让她能随时照料家人。“从6月份开始干活,已经挣了3000多块钱,最多的一个月挣了800块钱。”王俊琴笑着说。
得益于新湖街道“社区微业”扶持政策,不少像王俊琴一样的居民得到了再就业机会。今年以来,该街道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红色驿站、365暖留中心、暖心蜂巢为主阵地,成立了19个社区就业服务站,针对宝妈、“4050”人员、军嫂、未就业大学生等重点群体,按需设岗、量身培训,实现就业精准覆盖。
新湖街道开展“雁归兴德聚力新湖”人才座谈会,吸引有能力、有想法的高学历人才、企业家返乡就业创业,为未就业大学生提供职业指导与岗位匹配。城隍庙社区与手工艺品工厂达成合作,建立“厂商订单—加工制作—厂商回收”的合作模式,通过来料加工实现规模生产,为辖区80多名宝妈实现再就业。丰华社区健全“一对一”帮扶责任制,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精准提供就业岗位271个……
“我们在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注重居民劳动技能的提升,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新湖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刘玮介绍,街道建立起“需求收集—课程定制—实操考核”培训体系,通过社区就业服务站,收集企业岗位需求情况和居民技能培训意向,先后邀请阳光颐养养老服务公司、阳光大姐家政服务公司、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山东华宇工学院等10余家企业、高校,打造“专属技能”培训课程,现已开展培训30余场。
目前,新湖街道通过引进、扶持发展各类“微业”项目20个,已累计新增社区就业岗位600余个,其中超过75%的岗位吸纳了就业困难人员。
“社区微业”让居民增收的同时增强了社区归属感,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丰华社区的“乐缝创意坊”,不仅使居民通过参加缝缝补补手工活,从“陌生人”变成了“一家人”,更带动100余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解决杂物清理等难题20余件。各社区通过开展“幸福市集”“志愿红”等活动,将收益用于公共设施建设与困难帮扶,让就业者从“受益者”变为“贡献者”。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审核|宋延涛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