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钱必问效”到“花钱共问效”——德州预算绩效“三方联动”实现阳光监控

预算绩效管理监督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仅依靠人大部门一方的力量,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德州市人大常委会创建党委领导,人大、财政、审计等协同联动的预算绩效“三方协同精准联控”工作机制,在“花钱必问效”基础上,更加强化一个“共”字,推进“花钱共问效”,进而建立所有部门单位和全社会“共问效”机制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真正实现无缝隙、全覆盖的“阳光绩效监控”,为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监督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切实提升政策和项目实施成效,让绩效管理监督工作更加有效。

——明确监督主体职责。明确并夯实预算绩效管理中各责任主体的职责,不断强化责任约束。德州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印发了《预算绩效管理监督办法》,分别对市政府及其财政部门、相关预算部门在事前绩效评估监督、绩效目标监督、绩效运行跟踪监督等接受人大监督过程中应履行的职责、义务提出要求,市人大重点审查监督支出预算、政策和项目实施效果。市财政部门出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程》等多个文件,严格各项试点工作标准,切实发挥实施财政科学管理试点的带动作用和预算绩效“指挥棒”作用,督导各部门单位高标准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市审计部门重点依法审计预算支出绩效、政策实施效果、绩效责任落实和部门绩效自评等内容,并将预算绩效管理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预算绩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由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牵头,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在市财政局和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设立办公室,定期研究解决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定期调度通报工作开展情况,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切实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今年以来,先后召开联席会议4次,安排会商、督导、座谈等10次,与市审计局联合到有关县(市、区)实地调研3次,下发整改督导函21份,审计工作报告反映问题当年整改率达98%。  

——搭建共享共治平台。统筹市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市财政预算一体化管理平台、市审计监督体系等绩效信息资源,打造动态协同绩效管理“专网平台”,落实“三方协同花钱共问效”,进一步凝聚了齐抓共管“共治”工作合力,率先实现了政策和项目预算事前绩效评估全覆盖。实现了全链信息共享,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的重大绩效问题,形成多角度预算绩效监督局面,有力推动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通过“三方协同精准联控”工作机制,倒逼部门单位精准编制预算,合理申报资金量、科学制定资金支出计划,推动项目预算“单位编报有规范、财政审核有标准、运行监控有指标、预算挂钩有依据”。在编制2025年部门预算过程中,选取市自然资源局等6个部门的预算执行及编制情况进行审查监督,涉及资金17.6亿元,审减5.8亿元,审减率33%。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张前 杨英
编辑|王露
审核|王育恒 终审|李玉梅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