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副区长体验停车难,照见治理需要“绣花功”


□张慧

近日,北京昌平区副区长骑车体验上下班高峰时段地铁站能否安全规范停车,结果5分钟内连续3次“碰壁”。这一幕,真实反映出城市通勤中的现实难题,也让我们看到,“体验式调研”在贴近民生、推动治理精细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这场看似平常的“停车经历”,是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一线的具体行动,也成为城市治理从“纸面规划”转向“现场解决”的生动写照。

从“听汇报”到“亲体验”,打破信息隔阂。过去,一些民生调研较多依赖于看报表、听汇报。纸面上“电动车位供需基本平衡”,到了早高峰却可能“一位难求”;报告中“交通秩序总体良好”,也难以完全反映上班族每天“绕圈找位”的焦虑。而一次真实的被拒经历,恰恰能穿透数据屏障,直抵城市治理的细微之处。材料中的“车位缺口”是抽象的,只有亲自驾车、在车流中反复寻找、一次次面对“车位已满”,才能真切体会“5分钟停车”对通勤者的意义。对很多人来说,早高峰的每一分钟都关乎“会不会迟到”,连着“全勤奖能否保住”的担忧。这些看似琐碎的小麻烦,恰恰是民生中的真问题。副区长的“被拒三连”,让城市管理更加有温度、有依据,也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了真实参考。

“3次被拒”背后,是管理责任与设施短板的共同体现。一方面,现场执勤人员严格管控,保障电动车有序停放、人行道畅通,体现了基层管理的尽职尽责。另一方面,多次辗转仍“一车位难求”,也暴露出通勤枢纽周边电动车停车资源的普遍紧张,反映出城市规划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目前,电动车位建设速度跟不上通勤需求的增长,小区配套车位不足,地铁站周边临时停放空间缺乏……这些问题相互交织,让不少通勤者陷入“找位—绕圈—再找”的循环,甚至在早高峰形成一条看不见的“停放拥堵链”。“三次被拒”正是这些现实困难,在一个具体场景中的集中呈现。

体验不是终点,推动问题解决才是关键。这场“停车体验”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更在于推动问题的解决。应当认识到,民生难题很难靠“一次体验”彻底化解,有必要建立“体验—反馈—整改—复盘”的常态机制,让痛点真正转化为“通点”。一方面,可将“体验式调研”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鼓励更多工作人员走进一线、感知实情,避免脱离实际。另一方面,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盘活资源、精准施策。例如,推广“电动车共享停车区”,推动车位错时共享;在通勤枢纽附近设置“临时停靠区”,缓解短时停车压力;同时,借助大数据和线上平台,广泛征集群众建议,汇聚民间智慧,延伸治理触角。

民生治理的“绣花功夫”,不在会议室里,而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中。“停车被拒”是一堂生动的“民生课”。它提醒我们,只有走进群众的日常,才能看见真问题;只有把“感受到的难处”转化为“解决掉的问题”,用务实的态度持续推进,政策才能精准落地、温暖人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黄晓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