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家纾难寻真理,张富忱——
矢志不渝跟党走
□李清林
1938年8月1日,宁津“中国抗日铁血团”集体参加八路军,整编为八路军津浦支队教导大队,成为华北抗日洪流中进步力量主动融入主流、共御外侮的生动写照。
张富忱,生于1903年,宁津县张学武村人。1919年在天津当学徒期间接触进步思想,后积极散发周恩来主编的《觉悟》等革命刊物和传单。他曾发起并担任中国青年坚决救国团团长,带头捣毁直隶省议会会场,遭大军阀曹锟悬赏缉拿,被捕入狱,后经宋则久等人积极营救获释。
在天津期间,张富忱成立宁津旅津同乡会。该组织以组织运动、营救革命志士为宗旨之一,日后在宁津产生了深远社会影响。
1926年9月,冯玉祥率部在五原誓师,参加北伐。张富忱在方振武部参加北伐,历任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军官。1929年,方振武因反蒋被扣押于南京,张富忱因不满此举而离开军队。
1936年,经张富忱提议,宁津旅津同乡会向宁津民众发出倡议:坚定支持傅作义将军收复被日伪蒙军占领的百灵庙之举,并向其部队献“醒狮”大旗,以庆贺绥远抗战大捷。此倡议得到宁津民众积极响应,纷纷捐款捐物,三十万民众公推张富忱代表宁津民众赴内蒙古百灵庙献旗。此举在华北地区产生深远影响。
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在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共中央发出“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的号召,各地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积极响应。在冀鲁交界的河北省盐山县旧县镇(今千童镇)一带,中共津南工委和盐山县委组织成立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点燃了冀鲁边区抗日救亡的烽火。张富忱积极响应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号召,组织成立宁津抗日救国会。1938年5月,张富忱将宁津抗日救国会改组为中国抗日铁血团。
20世纪30年代,张富忱在宁津是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中共津南特委和宁津县委根据张富忱的政治主张和表现,将其定为争取、合作、发展与共同工作的对象,制定了争取张富忱成为共产主义革命者的统战策略。当时中共宁津县委工作尚未公开,党员身份处于秘密状态。宁津早期共产党员王兴周、王见新、张策平、阎玉森等人,纷纷以教师、商人身份与张富忱交朋友,共同讨论进步理论和时局,组织爱国活动等。
在与共产党员的交流中,张富忱流露出对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的强烈不满,不赞成蒋介石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他认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另立伪“满洲国”、分裂中国领土、残害同胞、掠夺资源,国民政府对此视而不见,却将国力、军力用于消除国内政见分歧,令人失望。
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提出建立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深得人心。特别是“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华北,国民党军一触即溃,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虽力量薄弱却迎敌而上。谁是真抗日、谁是假抗日,世人皆知。铁的事实教育了张富忱。
中共宁津县委派党员因势利导,使张富忱思想更靠近共产党主张,彼此友谊与感情日益深厚。
在工作方法上,中共宁津县委积极配合张富忱组织的爱国行动,如在家乡推动“乡村自治”、百灵庙献旗及成立抗日救国会等,宁津县委不仅输送党员和进步青年参加抗日铁血团,也利用张富忱的社会影响力在民众中宣传党的主张。这种相互支持与合作使双方工作深度融合、步调一致且富有成效,也坚定了宁津民众的抗战信念。
中共宁津县委还通过张富忱家人推动其思想转变。例如,其胞弟张近桢为早期共产党员,常与张富忱讨论信仰,促进其思想转化;宁津县委和党员还有针对性地动员其妻周桂芸(烈士)于1937年10月参加革命。“一家两位共产党员”的特殊背景及思想碰撞,更坚定了张富忱接受共产主义的决心。
1938年7月,八路军津浦支队、永兴支队到达冀鲁边,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十一支队会师,成立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1938年8月1日,张富忱率领中国抗日铁血团参加八路军。1942年7月1日,经王辉球、王玉俊、姜思毅等人介绍,张富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张富忱先后担任文化部曲艺处辅导科科长、中国戏曲研究院曲艺试验团团长、贵州省文化局艺术科科长等职。1983年6月,80岁的张富忱在贵阳病故。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