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胥爱珍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落下帷幕。从杭州“六小龙”的掌门人围坐对话AI未来,到40余个最新大模型、30余个智能体、20余项具身智能机器人集中亮相,再到《全球人工智能标准发展报告》等多份研究成果发布,峰会期间,人工智能成为热词。
面对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新形势,网络安全的威胁也悄然潜入每个网民的日常,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不再只是国家议题,更关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现实。AI与安全的平衡,正成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必答考题。
技术赋能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硬支撑”,却需防“利器伤人”。2015年12月,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首次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时,人工智能尚处起步阶段,今年峰会上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智能算力规模位居全球前列。峰会上,蚂蚁集团研发的全球首个智能终端可信连接技术框架——gPass,与乌镇峰会智能体“桐小乌”全面融合,已能提供全场景沉浸式服务;AI让文化遗产数字化有了实现路径,“数字良渚”再现文明盛景。但技术红利伴生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大模型“幻觉”可能滋生虚假信息,智能设备后门或成攻击跳板,对此,《全球人工智能标准发展报告》给出警示,技术越进阶,安全底线越需筑牢。
安全共治是“防护盾”,切忌“单兵作战”。网络空间的无边界性,让安全风险早已跨越国界。本届峰会成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专业委员会、发布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报告,恰是对十年前“四项原则”中“安全可控”的深化实践。中兴的光互联智算集群、蚂蚁的国产算力风控体系均证明,技术创新本身就是安全保障的重要力量。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国家层面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网络安全领域发展带来的挑战,普通网民也并非无能为力。在乌镇峰会新闻发布会上,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一系列数据表明,构建安全、普惠的网络空间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每位网民的共同参与。在乌镇峰会全球青年领军者计划的讨论中,20位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代表一致认为:网民应当从被动的“围观者”转变为网络安全维护的积极“参与者”。
人工智能像是网络空间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安全则是 “舵”,能领航亦能避险。当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入新十年,乌镇峰会释放的信号清晰而坚定:以AI 创新为帆,以安全共治为锚,方能让网络空间这艘巨轮驶向普惠共赢的彼岸。这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每个智能终端的安全保障,是每个普通人的数字福祉。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