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的变迁
□李兴智
乘城中村改造之东风,德州市陵城区内城马场街、东街、西街、北街四个片区,两年前终于迎来彻底改造的良机。

前些日子,四街新建的三大社区1500余套高品质住宅楼竣工,世代生活在内城的居民即将回迁。陵城区政协发挥民主协商作用,召集四街居民代表和部分区政协文史专员开展专题座谈,为新建的三大社区命名。作为区政协文史专员,我有幸参与其中。
陵城是一座古城,隋唐时期即为德州(亦称平原郡)府衙所在地,是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唐代平原郡太守颜真卿因在此修筑城池、举义旗成功抵御安史之乱而名垂青史。明初,大运河漕运繁盛,促使德陵两地行政建制互易,州府西迁至六十里外大运河边的今德州,这里则更名为陵县,由州城降为县城。
陵城历史上有三道城墙,从外到内依次为宋代城墙、唐代城墙和明代城墙。据考证,宋城面积达7.95平方公里,遗迹清晰可辨,见证了陵城宋代的繁荣景象;唐城面积3.05平方公里,城内设有五街三关,现残存两段城墙,见证着当年颜真卿率众守城的雄壮历史;明城面积0.81平方公里,人称内城,城内仅有四街,现明代护城河仍断续可见,见证了陵城由州降县后的变迁与无奈。
我虽是陵城本地人,却因从小生活在县城东北六十里的乡下,受当时生活与交通条件所限,一直没有进城的机会。直到1978年“五一”前后,17岁的我被选拔到县一中参加数学竞赛,才第一次踏入县城。
那时的陵城,人们戏称是“一条大街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由于我那次进城只为考试,第一天骑车到县城时已近傍晚,第二天考试结束后又匆匆离去,所以既没见到人们所说的那盏灯,也没听到那个喇叭的声响。只是来去途中,骑车走在大街上,县城里那唯一一栋由红砖建造的三层高的服务楼、气派壮观的影剧院、县一中内飞檐斗拱、朱漆蓝瓦的明代棂星门、丁字街北头县委县政府的大门及院内那株枝繁叶茂的明代古槐,还有县城西南方向不远处那段连绵起伏的唐城墙,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
1979年9月,我考入陵县师范学校。课外活动时,我总爱约上几个伙伴,沿着明代护城河散步,感觉没多久就能绕着城墙走一圈。星期天,我们也常去攀爬学校西南几百米处那段荆棘丛生的唐城墙。但我们从不去攀爬古城西北角的那段唐城墙,并非因为它离学校较远,而是那段城墙附近十分荒凉,荆棘杂草遍地,听说时常有野狐出没,甚至还有人说那里有个神秘的狐仙洞。
从第一次进城到如今,弹指间已过去47年。我曾断续在陵城上学、工作,后来又定居于此。屈指算来,在陵城生活已有32载,也算得上是一个老陵城人了。只是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时光流逝,陵城也在悄然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我似乎能清晰看到,有些却好像毫无察觉。这或许是因为过去学习和工作过于繁忙,也或许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未能跳出局外审视的缘故吧。
退休后的这几年,我爱上了骑自行车,一来是为锻炼身体,二来是骑车在城区能自由穿行,便于欣赏城区建设的新景色。如今的陵城,城中公园绿水环绕,居住小区鳞次栉比,道路交通纵横交错,优美的环境与完善的功能,让这座历史古城充满活力、流光溢彩。我亲身感受着古城的巨变,有时还会把这些变化记录下来。今年秋季,我一时兴起,用了整整一个下午,沿着陵城外环路骑车绕行一周,领略了现代大陵城的风采。
如今的陵城内城,借着城中村改造的东风,以清淤改造后的明代护城河为纽带,串联起新貌、旧景与遗址。从空中俯瞰,该区域轮廓酷似一头头西尾东的大象,因此整体被命名为“吉象公园”。整个陵城内城实现了城园一体,新老景观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新建的三大社区均坐落于公园之内。即将回迁的老城居民,不仅能住进宽敞明亮的高楼,还能享受“身在故地住,出门园中游,旧迹依然在,城貌园景新”的新生活。
座谈会上,围绕三大社区的命名,大家各抒己见。我遵循“一要充分尊重社区居民民意,二要充分将古城历史文化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的原则,为新建的三大社区拟定了名称。
作者简介:李兴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曾任陵城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财经工委主任等职。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