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医在德州 | 反复清嗓子、眨眼等表现并非孩子的坏习惯,可能是抽动症在“敲门”

“大夫,我家孩子总清嗓子,骂也骂了,哄也哄了,就是改不了,会不会是嗓子落了毛病?”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德州儿童医学中心中医科吕小琴专家门诊上,5 岁半的乐乐(化名)被妈妈拽进门诊,小手紧攥衣角,眼睛眨得飞快。

据了解,该男孩近1个月频繁清嗓子,偶尔还伴有眨眼,家长起初以为是孩子的“小毛病”,可调整习惯后症状仍反复,这才赶紧带孩子来就诊。吕小琴专家为患儿进行了详细的问诊和查体,发现患儿清嗓子症状频繁,并无咽部不适,追溯家族史及排他性诊断,考虑儿童抽动障碍可能。结合患儿症状及舌脉,给予中药及揿针等科室特色外治疗法治疗,叮嘱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及饮食中的注意事项。如避免参加竞技类运动,尽可能陪伴孩子多户外运动以辅助治疗。

小儿抽动症,这些科普要知道

症状表现:除了清嗓子、眨眼,还可能出现皱眉、吸鼻子、耸肩、甩手甚至秽语等,症状时轻时重,可单一出现也可多种并发。

发病原因:目前认为与遗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多方面有关,并非单一原因导致。

干预关键:及时就医,出现持续超过2周的抽动症状,应尽早到儿童神经或发育行为专科就诊,通过专业评估明确诊断。

心理支持:多陪伴孩子,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避免过度指责,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

规范管理:治疗方案需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行为干预、药物治疗等,家长切勿自行决定治疗方式或停药。

专家温馨提醒:

反复清嗓子、眨眼等表现并非孩子的坏习惯,可能是抽动症信号,这是家长们极易陷入的认知误区。小儿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是神经功能异常的外在体现。若将其当作普通习惯忽视,可能延误干预时机,影响孩子的社交和心理发展。

小儿抽动症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家长不必过度焦虑,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请务必遵医嘱定期带孩子复诊,由专业医生根据孩子的症状变化和发育情况调整干预方案。医患携手、科学干预,大多数孩子的症状都能得到有效控制。

专家简介


吕小琴  中医专业

首都儿科研究所中医科主治医师。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中医学硕士,导师刘清泉教授。兼任中华志愿者协会中西医结合专家志愿者委员会综合儿科专业组青年委员,北京市医院创新管理与技术应用协会中医传承与创新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朝阳区健康科普专家。

擅长领域:擅长以中医药治疗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鼻炎、腺样体肥大、慢性咳嗽等,以及儿童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儿童抽动障碍等。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李迎夏 编辑|张洁
审核|滕璐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