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相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直面长期困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非教学负担问题。“严禁非教学任务摊派”“社会事务白名单”“借调刚性约束”等举措,在教育一线引发广泛共鸣。这不仅是一份文件,更是一份态度坚决的行动宣言:必须为教师松绑,让他们将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聚焦于三尺讲台。
曾几何时,“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使命,在实践中被异化为“万能执行者”。巡河护林、执勤站岗、各类APP打卡、过度留痕的材料准备、层出不穷的检查评比……这些与教学本质渐行渐远的事务,编织成一张无形巨网,将教师牢牢困住。这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更是对教育初心的侵蚀。当教师疲于应付各类行政指令,站在讲台前还能保留多少教育热忱与创新活力?
此次新政的重要突破,在于以“量化指标”的刚性约束对抗“任务摊派”的惯性思维。省级进校园事项每年不超过10项、校级活动每学期不超过6次、教师借调原则上不超过半年——这些具体数字为校园筑起了制度屏障,清晰界定了教育场域的边界,郑重宣告校园不是任人进出的公共场域,教师的专业时间更不是可以无限挤占的资源。这道屏障守护的是教师的专业尊严,更是教育应有的宁静与专注。
然而,善政良策从出台到落地仍面临挑战。首先要警惕责任转嫁的风险。当教师卸下上街执勤的职责,相关责任会不会变成对家长的变相强制?若不能厘清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责任边界,减负可能沦为责任的简单转移。其次,政策中“非必要”“弹性”等表述,若缺乏明确实施细则,可能在执行中被虚化。最根本的是要彻底扭转根深蒂固的“行政主导”思维和“留痕主义”评价机制。如果教育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仍与活动参与度、材料完备度隐性挂钩,那么任何“白名单”都可能被新的形式主义渗透。
因此,为教师减负绝非一纸政令就能完成,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治理变革,其核心在于推动教育体系实现从“行政逻辑”向“教育逻辑”的价值回归。这要求教育部门和学校既要有执行政策的决心,更要有尊重教育规律的智慧,勇于打破既有利益格局。同时,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监督问责机制,确保举报渠道畅通、问题整改到位,对执行不力的典型案例坚决追责。
让教育回归讲台,本质上是回归育人初心。那方讲台,是知识传递的起点,是思维激荡的天地,更是师生心灵对话的圣殿。为教师卸下不必要的负担,就是守护这片教育的净土;捍卫教师的专业尊严与时间,就是呵护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更是为我们共同的未来奠基。这项关乎国家根基的事业,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黄晓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