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热梗出圈背后 语言更需要一份“守正”


靳淑德

近日,江西一位小学教师因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包的”“666”等网络热梗,引导学生感受汉语之美,获得广泛点赞。当热梗不断出圈,从网络空间蔓延至校园、职场与日常生活,我们该如何在包容新语汇的同时守住语言表达的规范与美感,已成为一道现实课题。语言既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一份“守正”的自觉与担当。

热梗当有度,表达需有界。网络热梗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本身并无对错。它们生动有趣、传播迅速,确实为日常交流添彩。然而,一旦滥用,就容易模糊语言表达的边界,甚至冲击文明底线。比如,有学生用“唐人”来取笑唐氏综合征同学,让热梗沦为伤人的标签;职场中,“摆烂”“躺平”脱口而出,不仅模糊了工作状态的描述,也传递消极情绪;社交平台上,“撕”“杠”等词语更易激化矛盾,拉低沟通质量。因此,要引导不同群体辨别热梗优劣,守住表达底线,让语言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而不是隔阂之墙。

打破词穷困境,拓展思维深度。语言不只是沟通工具,也是思维的载体。词汇越丰富,思维就越有层次。如果青少年习惯用“绝绝子”代替所有赞叹,用“emo”概括一切情绪,他们的情感体验与思考过程就会变得单一;如果职场人汇报时用“还行”“挺好”代替“成效显著”“亮点突出”,表达就失去了力量;如果网友评价事物只会说“yyds”,那些细微的美好便难以言传。江西那位老师引导学生用“我很有信心”“我势在必得”替代简单的“包的”,正是通过丰富语言来深化思维的生动示范。打破表达的贫乏,实则是为思维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传承汉语之美,创新当代表达。面对网络语言的冲击,一味拒绝并非上策。汉语之所以博大精深,正在于它的包容与活力。从《诗经》的“蒹葭苍苍”,到唐诗宋词的璀璨篇章,再到《红楼梦》的典雅与现当代文学的鲜活,真正优美的语言总能跨越时间。我们应鼓励年轻人在使用“YYDS”“awsl”等热梗的同时,也能品味“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感受“大江东去”的豪情;推动职场人在交流中运用“精益求精”“厚积薄发”等经典词汇,提升表达的专业质感;支持创作者融合传统意象与网络潮流,打造更具文化底蕴的“国潮”表达。这样的浸润,才能培育出既懂潮流、又通文脉的新一代。

在信息奔涌的今天,每一位教育者、每一个家庭、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成为语言家园的守护者。通过营造优质语言环境、推荐经典读物、示范得体的表达,能帮助更多人建立与悠久文脉的连接。当孩子们既能会意“YYDS”的轻松,也能领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深远;当职场人既能活用热梗活跃气氛,也能用精准典雅的语言体现专业;当广大网友既能享受网络用语的便捷,也能守住语言文明的底线,中华文化的血脉,便在这一言一行中悄然传承。让我们在热梗出圈的浪潮中,共同守住那份语言的本真与美好。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黄晓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