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上午,乐陵市市中街道安居社区热闹非凡,“九九重阳 岁岁安康”敬老爱老主题活动正在进行中,社区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们早早筹备,桃酥、鸡蛋糕、肉丸子、黄焖鸡等美食应有尽有,为老人们献上了一场丰盛美味的“重阳敬老宴”。老人们品着美食,唠着家常,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近年来,社区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目标,聚焦“社区环境安全适老、出行设施完善便捷、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便利、扩大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加强智慧养老服务、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六大维度,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老年友好服务体系,把适老理念融入社区建设的每一处细节,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安心、开心、顺心的幸福晚年生活。近日,安居社区入选“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单位名单。
适老改造,让老年人生活更安心
10月24日下午4点,71岁的安居社区居民崔志新推着轮椅上的老伴儿,沿着五合小区的主路慢慢散步。路面平整无坎,转角处的缓坡坡度刚好,不用费力就能推上去。
“过去这条路没有轮椅能走的缓坡,老伴儿想出来转一圈都难。”崔志新的话里满是感慨,而这一切改变,源于社区精准推进的适老化改造。

作为回迁安置社区,安居社区有2个小区是安置小区,老年居民占比近30%。为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社区成立以社区书记为组长,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人、社区工作者、物业公司代表、老年人协会代表、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志愿者代表、热心老年居民代表为组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设专职人员负责日常事务,综合协调、组织推进,确保创建过程不走样,创建标准不打折扣。
社区党委书记石洪刚表示,他们详细规划适老化改造的具体项目清单和标准,制定社区绿化美化专项方案,明确增绿补绿区域、植被选择及环境卫生提升措施,营造更宜居的环境基础。
在出行设施方面,加强老年人住宅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聚焦坡道、楼梯、电梯、扶手等关键节点,制定详细的公共区域无障碍改造技术方案与实施步骤,有效保障老年人出行安全;系统梳理社区道路、休憩点、服务设施等与老人日常密切相关的场所,规划无障碍建设。
针对绿化面积有限、基础设施老旧的现状,社区组织人员逐小区摸排老人需求。在主路两侧草地边缘加装小夜灯和探照灯,更换老化照明设施,在广场与服务中心之间修平缓坡。
从一盏灯到一段坡的细节改造,安居社区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举措,为老年人筑牢了生活的“安全网”。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恰恰是“老年友好”最扎实的根基——让每一位老人出门便利、心里温暖,这正是社区能入选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底气所在。
深层治理,让老年人生活更顺心
10月17日下午,凤凰城小区一名精神障碍老人在小区附近遛弯,结果找不到回家的路,网格员李雪巡岗时发现后利用智慧社区管理系统帮其回到家中。
无独有偶,10月20日傍晚,五合小区居民周淑华出门取快递,忘带家门钥匙,锅灶上还煮着稀饭。情急之下,她敲开了邻居家的门,通过邻居的手机登录“枣城邻里”小程序,在“便民服务”板块找到了最近的开锁公司,不到10分钟,开锁公司就打开了门。
社区居委会委员魏建敏介绍,为了方便老人日常生活,社区专门打造了智慧社区管理系统,可实现一键呼叫网格员,系统链接了家庭住址、紧急联系人、开锁公司、家电维修等信息,更方便老年人日常使用。
智慧社区管理系统设置智慧平台PC端(即电脑后台)、网格员APP端、居民使用小程序端“三端”,在社区居委会、物业、网格员和居民之间架起无障碍沟通的桥梁。电脑后台端实现了“一图知全貌”“一眼观全楼”“一键搜详情”的功能,网格员APP端助力网格员实现“一键录入”“云端同步”,“枣城邻里”小程序让居民实现轻松高效办事,“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指着手机微信小程序,魏建敏说,“枣城邻里”小程序上线了生活圈地图,不仅涵盖社区内部的小型便利店、周边大型商场、购物中心,还整合了保洁、家政、开锁、药店、诊所、课外辅导班、家政服务、美容美发、汽修店等生活服务商家,老人们可以定位查看5分钟、10分钟、15分钟周边便民服务商家,能够快速找到联系方式、一键导航,真正实现了在“指尖”上畅享便捷的社区生活圈服务。
该智慧平台的搭建,正是社区加强深层治理,全力打造“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探索实践。
近年来,安居社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入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以“小切口”汇聚民心所向,通过“微治理”为社区居民打造宜居家园。构建“社区—小区(网格)—楼栋—楼道—楼层”五级架构治理体系,延伸服务触角,确保治理无死角、服务全覆盖;通过智慧社区管理平台,构建精准高效的服务体系;完善横向到边的“7+N”服务项目,提供多元便民服务。安居社区以扎实的治理体系和贴心的服务举措,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感和社区凝聚力。
社区推行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构建“网格化”联动服务网络。通过选拔先进等激励机制,鼓励志愿者、居民共同领办服务项目,调动大家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目前已有多名志愿者和党支部成员受到表彰,激发了基层治理活力。社区还搭建多元议事平台,让老人的声音能被听见、被重视。“周一说事”“物业联席会”“阳光议事会”“凉亭议事”等平台,每年开展20余场议事活动,成功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
丰富活动,让老年人生活更开心
“不仅要住得安心,更要住得开心。”这是安居社区开展养老服务的核心理念。
10月29日上午,安居社区幸福市集活动在五合小区开办,现场有枣乡农民画、葫芦烙画、田氏古琴、张氏剪纸等非遗技艺展示,有火枣茶、燕陵蜜酒、马蹄烧饼、德盛斋扒鸡等舌尖上的非遗品尝,还有爱心义剪、儿童石膏娃娃染色、政策宣传等公益服务摊位,将非遗宣传体验与公益服务相结合,在宣传展示我市非遗保护成果,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非遗保护传承意识的同时,充分满足了辖区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80岁的孙连俊品尝着枣茶、蜜酒,脸上写满了喜悦。
让孙连俊同样开心的,还有今年中秋节的“百叟宴”。10月1日,市中街道第八届“中秋百叟宴”在安居社区五合小区温情举办。孙连俊等502位老人欢聚一堂,品美食、听大戏,感受着节日的喜庆。
连续举办八届的“百叟宴”,已从单纯的敬老聚餐,演变为孝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成为文化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市中街道以孝文化为切入点,近年来构建了“亲老社区”体系:设立老年大学社区分校、开办幸福食堂、组建文艺队伍等,将文化建设与现代社区治理相融合。
“‘百叟宴’不再只是一场活动,而是社区文化认同的象征。”市中街道党工委委员李爽说,通过这种浸润式文化熏陶,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显著增强,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意愿不断提升,社区从“居住空间”转变为“情感共同体”,原本疏离的“生人社会”逐步转变为守望相助、邻里相亲的“熟人社会”。
社区活动如同蔓延的枝条,不断扩大着覆盖范围。
每月15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前的广场上总会排起长队——免费磨菜刀、剪头发、量血压的便民服务准时“开张”。10月15日上午,60岁的杨桂枝拿着刚磨好的菜刀笑着说:“社区每月都开展便民活动,头发不用去理发店理,菜刀钝了也不用愁,想体验也不用出社区,啥啥都方便,省心又省钱,老人们过得都很舒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组织的免费大体检,涵盖血压、血糖、彩超、心电图等全套项目,去年一年就服务了1200余人次;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工作人员还会上门体检,把健康服务送到家门口。

此外,文化传承则让老年友好有了“情感温度”。在安居社区的汉字广场上,常有老人带着孙辈认汉字;社区楼道里的280首古诗词,不少老人能随口背诵。去年重阳节,社区联合城西小学开展“祖孙共学非遗”活动,老人们教孩子扎染、葫芦烙画,孩子们则给老人表演国风舞,凤凰城小区78岁的居民鲁玉娥还现场展示了自己的剪纸手艺,“以前觉得这些老手艺没人学了,现在看到孩子们喜欢,心里特别高兴。”
“入选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石洪刚表示,社区将继续优化适老化改造,计划在三个老旧小区加装无障碍电梯,新增“老年创客空间”,邀请有手艺的老人开设非遗工坊,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落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石少军 通讯员|苏安矗 禹鸿飞
编辑|于春芝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