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明昭
日前,德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德州市外贸发展情况。前三季度,德州外贸进出口总值505.7亿元,同比增长7.4%,交出了一份逆势上扬的亮眼答卷。这份增长并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伴随着市场布局、产业调整、服务效能的多维度优化,以“质效双升”的鲜明特质,书写了一座内陆城市的开放新篇章。
德州外贸的突破,体现在市场布局的革命性转变上。前三季度,德州产品出口至213个国家和地区,较去年同期新增14个,构建起覆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拉丁美洲、中东、非洲的立体化市场网络。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达276.7亿元,占比54.7%,成为稳定外贸的“压舱石”;对拉美市场增速高达64.4%,对非洲市场增长21.6%,这些曾经被视为“边缘市场”的地区,正成为德州外贸新的增长极。
德州企业正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不断拓展新国际市场。例如,山东迈宝赫健身器材有限公司通过跨境电商平台精准对接中东市场需求,开发出符合当地气候特点的透气运动装备,成功打入沙特、阿联酋等市场。这种“市场下沉+产品定制”的模式,正在德州外贸企业中形成示范效应。
德州外贸的质变,体现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占比近半,集成电路、高新技术产品增幅显著;“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速达29.3%,体育用品、功能糖等传统优势产品也通过技术赋能实现焕新升级。这种“高端制造+绿色转型”的双重驱动,让“德州智造”与“德州味道”在国际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值得关注的是自主品牌的崛起。前三季度,德州境内自主品牌产品出口突破100亿元,占比近四分之一。功能糖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掌握酶法催化核心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溢价能力得到提升,打破欧美企业的长期垄断。这种从“代工贴牌”到“品牌出海”的转变,标志着德州外贸开始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德州外贸的逆势增长,离不开政策生态的系统性创新。德州海关推出的“四季惠企行动”,通过“春风送惠”“夏凉助商”等主题帮扶,解决企业通关难题38项;推广的“真空包装布控查验协同模式”,使集成电路企业通关效率提升60%;开通的德州—莫斯科TIR国际公路运输线路,为企业节省物流成本300元至500元/集装箱。这些政策创新形成“组合拳”,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民营经济的爆发式增长,更是政策红利的直接体现。前三季度,德州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比达78.2%,新增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65家。夏津县的纺织企业通过海关“关银一KEY通”项目,实现电子口岸卡业务“不出市”办理,成功开拓东南亚市场,出口额不断增长。这种“放水养鱼”的政策导向,正在激活德州外贸的“毛细血管”。
德州外贸7.4%的增速,蕴含着市场破局的智慧、产业跃迁的密码、服务重构的力量。这是内陆城市主动融入双循环的必然结果,当市场从“拓展”向“引领”跨越,当产业从“制造”向“智造”升级,当服务从“便民”向“赋能”进阶,德州外贸走出了一条“以质取胜、以新图强”的发展新路。在对外开放的大潮中,没有沿海沿边的地理优势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创新突破的勇气与智慧。像德州这样的内陆城市完全可以凭借产业特色、市场韧性、服务创新,书写“内陆城市大外贸”的精彩篇章。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