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人物 | “烙笔生花”马俊国:挖掘机手与他的“福禄”世界

11月17日,在德州天衢新区赵虎镇马庄村,一间农家工作室里,54岁的马俊国手持烙笔,正俯身于一枚金黄葫芦上轻轻勾勒。青烟袅袅,铁笔游走,焦褐的痕迹逐渐化作山水轮廓或花鸟细羽。这位常年驾驶挖掘机的手,此刻正以另一种方式“雕刻”生活。

葫芦烙画,这门古称“火针刺绣”的技艺,相传始于汉代,后失传,清又复兴。它以铁为笔、以火为墨,通过控制烙铁的温度与力度,在葫芦上熨出深浅层次,既有国画的写意,又兼具西洋画的立体感。十余年前,马俊国偶然从几粒葫芦种子起步,如今,这些寓意“福禄”的吉祥之物,已在他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马俊国的本职是挖掘机驾驶员。2015年,他在工地收获了几粒葫芦种子,种下后结出累累果实。“晒干的葫芦有观赏性,寓意也好。”一次偶然的网络浏览,他接触到葫芦烙画视频,萌生了自己创作的想法。

没有美术功底,他便从零起步。拓印图案、描摹线条、调节烙笔温度……每一个步骤都是反复试错。“喜欢一个图案,先轻轻用铅笔描清楚,再跟着线条慢慢烙。”他坦言,自学大半年里烫坏了不少葫芦。为塑造勒扎、绾结等特殊造型,他像照顾孩子般精心管护葫芦藤,从幼果期开始固定形态,直到秋天收获完美坯体。

烙画葫芦制作程序繁琐,一枚成品需经历选果、打底、烙刻、封釉等十余道工序。马俊国每年秋季从自家种植园精选形态圆润、皮质厚实的葫芦,晾晒刮皮后,进入最关键的烙刻阶段。

他用电烙铁在葫芦光滑坚硬的木质表皮上创作。通过调节烙笔温度,控制焦痕深浅,勾、勒、点、染间,画面逐渐呈现焦、黑、褐、黄等多层次色调,犹如棕色素描。最后以专用釉料反复涂抹抛光,使作品兼具古朴质感与耐久性。

十年深耕,马俊国不再满足于传统墨刻。他学习彩烙增强色彩表现,又探索镂空工艺,将葫芦雕刻成灯罩,制成兼具观赏与实用价值的夜灯。“墨刻讲究线条利落,彩烙能还原鲜活,镂空则让光影说话。”这些创新作品尤其受到年轻人青睐。

如今,他的作品频繁现身新区各类展览,并积极参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让他欣慰的是,通过网络平台,许多爱好者慕名而来。“这门手艺不能断根。”他计划将技艺传授给子女,“希望下一代能继续把‘福禄’文化传下去。”

在马俊国看来,葫芦烙画是火与木的共生,更是时光与心血的交融。从挖掘机的轰鸣到烙笔的轻嗞,他用自己的方式证明,无论起点何处,只要心怀热忱,皆可在平凡中烙刻出不平凡的印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通讯员|刘海燕 张萌 编辑|赵鑫玲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