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打破“一考定终身”,让教育更懂成长需求


□王萌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印发《山东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互转实施办法》,自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项政策旨在拆除长期以来横亘在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之间的制度壁垒,通过拆“墙”架“桥”,为学生成长铺设更多元、更灵活的发展路径。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如同两条互不相交的轨道,“一考定终身”的教育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进行二次选择的权利,也在无形中加剧了社会的教育焦虑。山东此次改革直面现实堵点,着力破解中职学生转普高无门路、跨校学分互认无依据等难题,推动育人理念从“一次考试定终身”向“多次选择促成长”转变,充分彰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方向。

《办法》以“自主自愿、双向流动、学分互认”为基本原则,在制度设计上既精细务实,又充满温度。其中,“学分互认”是决定这座教育“立交桥”是否畅通的关键枢纽。政策明确“相同课程直接认定、相近课程可予认定”的原则,并鼓励各地市制定详细的课程互认目录,正是为了打通转学过程中最实际的“学分堵点”。从设立“学籍互转中间库”简化流程,到要求转入学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课程补修支持,甚至在学生不适应新环境时允许申请转回——这些细致入微的规定,共同保障了学生的转换路径不仅“能走通”,更能走得顺、走得稳。

该政策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学生开辟了转换跑道的可能,更将深远影响高中阶段的教育格局。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次成长路径的“动态优化”,有助于他们在实践探索中更清晰地认知自我,选择真正适合的发展方向。对于家长而言,制度化的调整渠道有助于缓解教育焦虑,减轻“一步走错、步步皆输”的心理负担。对于学校来说,政策的实施将激发办学活力,推动普高与中职加强沟通协作、深化课程衔接,并倒逼各类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凝练办学特色。从更宏观的社会层面看,职普融通有助于培养兼具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的综合型人才,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整体人力资源结构。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其成效最终要由学生的成长成效来检验。各地在制定细则时,需聚焦学分互认、课程衔接等核心环节,配齐师资、学位等关键资源,确保通道畅通无阻。同时,还应加强学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作出理性选择。山东此番探索,不仅关乎一省学子的未来,更将为全国推进职普融通提供宝贵的“山东经验”,其后续进展值得期待。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黄晓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