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冉
近日,贵州黔东南丹寨县某村一场抓猪比赛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短短三天就收获超45万点赞、转发量突破214万,成为新晋“乡村网红”。这一现象背后,引人深思的不仅是活动的趣味性,更在于如何将瞬间的网络热度转化为县域农文旅产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跨越。
挖掘特色资源,筑牢融合根基。 一时的流量易得,持续的“留量”难求。县域农文旅要实现“长红”,必须在引流模式上持续推陈出新。夏津依托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不仅成功打造了集生态康养、温泉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德百旅游小镇,还相继建设了古桑产业研究院、德影城等多元项目,形成联动效应。夏津的实践表明,只有深入梳理本地农业生态、传统技艺、乡土文化等独特元素,找准差异化发展路径,才能避免“千村一面”,形成持久吸引力。
创新引流方式,激活持续动力。 县域农文旅要实现“长红”,必须在引流模式上持续推陈出新。乐陵市探索的“影视+文旅”路径就是典型代表,通过将《国色芳华》《唐探1900》等影视取景地转化为沉浸式文旅街区,形成了“以剧带城、以影促旅”的良性互动。据统计,当地影视城开放后,酒店入住率从30%跃升至92%,特色小吃摊营业额增长210%,有效实现了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变。这启示我们,要善于借力新兴消费热点和传播方式,打造“体育+文旅”“节庆+文旅”等多元业态,让传统资源通过新载体焕发新生。
健全惠民机制,夯实发展保障。 农文旅融合的最终落脚点是惠民富民,只有让产业发展与民众增收同频共振,才能凝聚最广泛的发展共识,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最根本、最持久的内生动力。一些地方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村民参与经营、就业创业,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有的则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发展休闲农场、民宿集群等项目,在填补市场空白的同时带动就地就业。当群众成为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农文旅融合才能真正扎根乡土、枝繁叶茂。
“网红”易逝,“长红”可贵。县域农文旅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一场关于特色、创新与共享的深刻实践。它要求我们超越对短期流量的追逐,转向对本土价值的深度挖掘、对业态模式的持续创新,以及对富民增收的坚实承诺,这条从“网红”到“长红”的转型之路,正是县域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黄晓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