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乐陵乡间沃野画卷舒展:河水绕村,步道整洁,新建广场上村民惬意闲谈;田间不见秸秆农膜,唯见肥沃土壤;农家院里,小型净水设施正将生活污水转为灌溉清水……这生动景象,是乐陵市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全域环境整治“三大行动”的显著成效。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乐陵超半数的人口在农村。面对治理难题,乐陵以系统思维创新推出“源头管控、智慧赋能、多元共治”模式,同步治理生活污水、农业污染和全域环境,提升乡村“颜值”与“内涵”。2024年,其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案例入选山东省典型案例。
源头治理,小设施破解大难题
“现在洗衣做饭的废水进了这个‘小盒子’,出来就是浇菜清水,省心又环保!”11月18日,西段乡朱家村村民朱程一边用净化后的清水灌溉小菜园,一边欣喜地说道。他口中的“小盒子”,正是乐陵推广的单户污水净化处理设备。
这套地埋式设备仅露一块盖板,保温设计确保寒冬也能运行。其核心是底部40厘米厚的多级滤料层,微生物能分解污染物;上层种植的水生鸢尾吸收氮磷,形成双重净化。设备日处理灰水80升,满足农户日常需求,且无需用电,零能耗运行。政府出资安装,村民只需定期清理筛网,运维简便。
自2023年起,乐陵市将这类分散式净水设施作为“黑灰源头分离”治理的关键举措,在农村逐步推广。截至目前,已在黄夹镇、西段乡、朱集镇等12个乡镇的55个村庄完成安装,受益户数达4200余户,受益人口1.3万余人。“针对农村居住分散、管网成本高的特点,我们摒弃‘一刀切’,推广这种‘低成本、易运维、见效快’的设施,实现污水就地处理回用,从根源解决问题。”德州市生态环境局乐陵分局副局长张志华表示,计划三年内实现偏远村庄全覆盖。
单户设施解决“点上”难题,坑塘改造则破解“面上”困境。11月18日,在杨安镇冯辛庄村,刚完工的坑塘工程令人眼前一亮:护栏整齐,水清岸绿,一套集污水净化、生态景观与资源利用于一体的系统正平稳运行。昔日黑臭水体,如今已成为村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现在河边又干净又安全,饭后带着孩子散步别提多舒心了!”村民孙洪岭的脸上满是笑容。
坑塘蜕变源于生活污水资源化四级治理工艺:农户污水经三格化粪池初步沉淀后,流入岸边微湿地,植物和滤料净化水质;再进氧化塘,太阳能曝气增氧,促进深度降解;最终,达标清水用于灌溉或回补景观,实现“污水变资源”。“这套工艺结构简单、运行成本低,而且把污水处理和生态景观完美结合了。”张志华介绍,目前,乐陵正以冯辛庄村坑塘改造为模板,在全市130处坑塘开展集中整治,预计月底还将有3处完工。
“云端大脑”激活治理效能

“朱集镇大徐村污水收集池即将满溢,急需转运处理!”11月14日上午,山东鲁投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管控平台收到网格员发来的紧急诉求。接到通知后,公司迅速启动响应机制,污水拉运工作人员殷新捷第一时间驾驶专用转运车辆赶赴现场,熟练完成污水抽吸作业后,即刻将污水运往相邻的园艺社区污水处理站进行终端处置。
污水拉运车从公司出发、沿途行驶、现场作业到抵达污水处理站的全流程轨迹,都清晰地呈现在智慧小程序上,每一个节点都可追溯、可监控,实现了转运过程的“透明化”管理。“通过智慧管理小程序,我们能实时掌握车辆位置、作业进度和污水排放量,确保转运工作高效有序。”公司运管部部长尹志刚介绍。
这一车污水抵达污水处理站后,无需人工干预便无缝接入站内自动化处理系统,开启全流程智能处置。“每个污水处理站都配备了智能联动设备,两台风机、两台水泵会根据污水处理负荷自动切换运行状态,确保设施24小时稳定高效运转。”尹志刚介绍,处理站的运行参数、出水水质数据实时上传至智慧管控平台,运维人员通过手机端即可远程监测。一旦出现设备故障、水质异常等情况,系统会立即自动报警,运维人员30分钟内便可抵达现场处置,保障治理流程不中断。目前,乐陵26个农村社区及7个建制镇的污水处理站已全部纳入智慧化管理,6辆转运车服务118个村庄,构建起从收集、转运到处理的全链条智能管控体系。
在乐陵,智慧赋能不仅体现在生活污水治理上,生活垃圾处理同样实现了 “全程智慧化”。2023年,乐陵市率先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构建起“村收集—乡镇(街道)转运—县域统一处理”的闭环体系。截至目前,乐陵市1035个村庄已全部配备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建成17个收集房、330个收集亭,投入154 辆上门收集车、7 台后压缩垃圾运输车,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网络,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依托智慧环卫管理系统,垃圾投放点、收集设施、环卫作业车辆、垃圾中转站等全链条要素被纳入智慧监管范畴,从村民投放垃圾、保洁员上门收集,到乡镇集中转运、县域终端处理,每一个环节的作业轨迹、处理数据都能实时可视化呈现。
农业治污,绿色转型焕新生

11月10日,寨头堡乡辛庄村的田间地头依旧一派繁忙景象。玉米收获已近尾声,几台大型深耕机械正穿梭作业,将粉碎后的玉米秸秆均匀翻埋入土,完成秸秆还田的最后一道工序。“现在秸秆还田,不仅能当肥料,还能改善土壤,真是一举两得!”种粮大户闫乐义看着翻耕后的土地,满脸欣慰地说。
秸秆处理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关键环节。为破解秸秆焚烧、随意丢弃带来的污染问题,乐陵始终将秸秆回收利用作为重点工作,依托专业农机设备,大力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处理,实现田间秸秆就地资源化利用。如今,乐陵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已稳定在96%以上。同时,废弃农膜通过“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体系回收,年回收率保持在93%以上,有效遏制“白色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既要抓好收获后的 “末端处置”,更要做好耕作中的 “源头管控”。为实现化肥减量增效,乐陵市生态环境局牵头,联合农业农村局开展藻类生物肥替代化肥试验,以科技创新推动施肥方式绿色转型。2024年在孔镇镇的50亩试验田里,藻类生物肥替代化肥的试点成效显著。经测算,该模式全面推广后,预计可减少总氮入河量4.6%,生态效益显著。此外,该市在其他试点区域积极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在保障粮食稳产的前提下,常规化肥施用量减少10%~15%,目前试点区域有机肥施用面积已达4.5万亩。
“实现乡村振兴,环境持续向好是基础。”张志华表示,“我们将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布局实施水面光伏、水产养殖等‘治理+产业’项目,在取得收益反哺运维投入的同时,加快推进乐陵实现‘碳中和’。”
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协同并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深度融合,乐陵的生动实践,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赵鑫玲 通讯员|苏安矗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