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暖 途 向 南
□王庆荣
上了年纪,身体便添了些心脑血管方面的毛病,向来畏寒怕冷,因此每年我都会去海南过冬,像候鸟般迁徙往返。立冬已过,朔风渐紧,今年十一月,我又如约踏上了赴海南的旅途。

晨光里的暖
我家距离济南遥墙机场有二百多里。最早去机场时,得先乘火车到省城,再辗转换乘公交车,一路颠簸,总要耗去大半天光阴。后来有了直达班车,出行才稍显便利。近几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乘坐飞机的人越来越多,往返机场的公交车也加密到每隔两小时一班,像一条灵动的纽带,将小城与机场紧密相连。
我踏上直达班车时,晨光刚为大地镀上一层薄金。这是直通机场的专线,中途不停靠,车上没有专职乘务员,大小事宜都由司机师傅兼顾。司机是个三十出头的小伙子,戴一副金丝眼镜,模样斯文。他脸上总漾着笑意,一边将乘客的行李一件件妥妥帖帖地塞进车厢底层,一边小心翼翼地搀扶老年人上车。初冬的风已带着寒意,他的额角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那份细致与热忱,如暖阳般驱散了清晨的凉意。
车子刚缓缓启动,行了不过几十米,忽见前方有个女孩搀着一位老太太,一边摆手一边急匆匆地追赶。司机立刻停车,快步下车迎上去——原来是赶车迟到的乘客。师傅将两人扶上车,安顿妥当后,掏出一张名片递给老人,语气温润地说:“大娘,这样太危险了!往后要是再赶不及,给我打个电话就行。”车厢里随即响起低低的赞叹声,这份意外的温暖,让初冬的旅途多了几分温馨。
车辆驶入高速公路,如离弦之箭向前飞驰。师傅打开音响,欢快悦耳的曲子在车厢里流淌。窗外,乌黑的柏油路像一匹舒展不尽的黑色绸缎,绵延不绝地铺向远方;更远处,铁路与公路的高架桥在空中纵横交错,如钢铁巨龙般蜿蜒盘旋,雄伟壮观;路两旁,广袤的田野已褪去夏秋的浓绿,新播的麦苗为大地覆上一层淡淡的青意;连片的蔬菜大棚在冬日暖阳下反射着粼粼银光,恍如一片静止的湖泊;风力发电机的巨大叶轮在高空缓缓转动,将风能转化为清洁能源输送到千家万户;一座座电塔如钢铁巨人般巍然矗立,伸展着有力的双臂,牵引着绵延不绝的高压电线。这一切都像一幅幅流动的画卷,在眼前倏忽而过。有的乘客昏昏欲睡,有的则凝望着窗外,目光里满是惊叹——每一幕景致,都镌刻着祖国的发展与变迁,让人不禁心潮澎湃。
大约两个小时,车子便抵达了机场。师傅又忙碌起来,一边帮大家搬运行李,一边耐心指引进入航站楼的方向与路径。他频频向我们招手致意,直到目送所有人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才转身返回。
云端的默契
傍晚时分,我登上了飞往海南的航班。这是一架单通道客机,机舱空间虽略显狭小,但整洁舒适的环境让人赏心悦目。几位身着印着椰树图案的雪白旗袍的空姐,亭亭玉立地站在舱门口,笑容温婉,双手轻展,用带着南国风情的热忱迎接着每一位旅客。旅客们排着长队,井然有序,耳畔只听得见行李箱轮子滚动的轻微声响。没有拥挤,没有喧哗,大家都默默寻找着自己的座位。空姐纤细的身影在过道中穿梭,将一个个行李箱搬起放进行李架。偶遇沉重的物品,空姐单薄的身子难以支撑时,总会有年轻旅客及时上前援手,配合得自然而默契。
飞机先在跑道上缓缓滑行,刹那间,引擎轰鸣着冲上云霄。向来以豪爽、嗓门大著称的山东老乡们,此刻却都“一反常态”——机舱里除了浑厚的机器声,却格外安静。有人闭目养神,有人压低声音轻声交谈。我身旁的一个孩童不知为何忽然哭闹起来,年轻的母亲立刻柔声道:“你看,周围的叔叔阿姨都在休息,这样会影响到别人的。”孩子听后,乌溜溜的眼睛环顾四周,竟真的渐渐止住了哭声。
空姐推着餐车缓缓走来,分发饮料与餐食。乘客们都有序配合,主动相互传递,场面毫不凌乱。空姐始终面带微笑,有求必应。用餐结束后,大家又都自觉将果皮、纸盒、纸杯收拾好,放入垃圾袋中等待回收,座位上上下下依旧干干净净。
午夜时分,飞机平稳降落在海南美兰机场。靠近舱门的旅客静静起身整理行囊,后排的人则安稳静坐,耐心等候,依次排队下机,不见丝毫拥挤与躁动。空姐们站成一排,深深鞠躬道别,那温润的笑容如同夜空中的星光,照亮了深夜的旅途。
望着这井然有序的一切,我心中不由升起一股暖流。经济的发展如春风化雨,不仅让山河面貌焕然一新,更润物无声地滋养着人们的心田。国民素质在这安定与繁荣的氛围中,正稳步提升。此刻,我对祖国与民族的前途,更充满了无限的信心与希望。
南国的温度
走出航站楼,海南特有的温润气息扑面而来,身心顿时感到无比舒适愉悦。预约的出租车早已在门外等候,司机是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身材魁梧,面容慈祥,一开口便是标准的东北口音。他熟练地接过我的行李放进后备箱,随即打开车门搀扶我上车,还俯身帮我系好安全带。这一连串动作麻利自然,一看便知是经验丰富的老司机。

车子很快驶入高速,我随口问道:“师傅是东北人?”
“黑龙江的!”他回答得爽快利落。
“怎么想着来海南开出租?”我有些好奇。
这话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原来二十年前,他刚高中毕业,那时东北就有不少老人来海南过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也跟着来了这里。与寒冷的家乡相比,海南风光秀丽、四面环海、空气清新、民风淳朴,他一下子就爱上了这片热土,索性在此扎下根来。他先后在工厂打过工、在饭店端过盘子,后来开起了出租车,一干就是二十年,成了地地道道的“新海南人”。这些年里,他买了房、成了家、有了儿子,如今儿子已上高中。言语间,他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您今天跑了几单了?”我又问。
“从琼海到机场,跑了四趟,挣了六百块啦!”话语里满是骄傲与自信。
夜已深,高速上的车流渐渐稀疏,我们的车子却依旧不紧不慢地行驶着。我随口提议:“师傅,路上车少了,能不能开快一点?”
他的神情立刻严肃起来,一本正经地说:“大伯,干我们这行,挣钱多少是小事,对乘客负责、保证安全才是第一位的。十次事故九次快,不管什么情况,我都绝不会超速,这是我的底线。”
听了这话,我脸上竟有些发烫,为自己刚才的冒昧感到羞愧,心底却对这位的哥生出浓浓的敬意。
车子缓缓驶入小区,居民们大抵都已入睡,只有几盏昏暗的路灯在沉沉夜色中睁着惺忪的眼,为我们指引方向。车停在楼下,师傅一手拉着行李箱,一手搀扶着我,执意要送我上楼。进了房间,他又拿出一张名片递给我:“大伯,您年纪大了,子女又不在身边,万一有急事,就打我电话,我无偿来帮您。”说完,不等我道谢,他便转身下楼,那魁梧的背影很快消融在夜色中。
站在窗前,望着海南清润的夜空,我的心绪久久无法平静。五千多里的旅途,不仅是空间的跨越,更是一场见证时代的征程。从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到便捷高效的出行服务,祖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让“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从班车上司机的热心照料,到机舱内乘客间的相互体谅,再到出租车师傅的诚信友善,国民素质的提升浸润在每一个角落;而沿途从华北平原的沃野到南海之滨的秀色,那流动的风景,正是祖国大好河山的生动写照。
耄耋之年,尚能如此便捷、安心地穿梭于祖国南北,感受着时代的温度与人性的光辉,实为人生之幸。这趟越冬之旅让我深深坚信: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民族的未来充满希望,而藏在旅途里的温暖与美好,终将汇聚成照亮前路的光芒,让每一段人生旅程都满溢着幸福与感动。

作者近照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