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振
近日,江苏科技大学前首席科学家郭某涉嫌学术造假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据校方通报,今年9月收到对郭某的举报后调查取证,认定其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解除与他的聘用协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而关于郭某“高中生”背景、170余篇SCI论文疑云及涉嫌侵占巨额科研经费的指控,也引发了人们对学术造假、科研经费管理等问题的深思。
该起事件背后是学术诚信的失守。郭某仅凭同名获奖信息就虚构荣誉,却能在两年内畅通无阻,暴露出了高校人才引进中的“光环崇拜”与审核缺位。当下一些院校在人才引进时重“帽子”轻考察,对人才履历的核查流于形式,让造假者有机可乘。而当学术头衔与项目经费、职称晋升直接挂钩,就更容易滋生“逐利式造假”的歪风,侵蚀整个学术生态的公信力。
该起事件也暴露了监管机制的漏洞。郭某事件中校方的回应,确实让“科研经费被卷走”的传言得以澄清,但也折射出科研经费监管存在的问题。当前,科研经费管理正处在“松绑”与“规范”的平衡点上:一方面,国家到地方层面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赋予科学家更大经费支配权;另一方面,从官方审计和通报来看,经费使用中的违规行为仍时有发生,监管防线仍需筑牢。
要以公开与制度筑牢防线。郭某事件并非孤例,要遏制此类乱象再生,必须构建起全链条治理体系。首先,强化学术诚信的前端防控,高校应建立第三方背景核查机制,对“明星学者”的履历实行交叉验证,并对造假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将科研诚信教育贯穿师生培养全过程,筑牢思想防线。其次,构建透明化的经费监管模式,推动科研经费使用全流程信息化公开,将设备采购、差旅报销等关键环节在内网公示,接受全员监督,让每一笔经费流向可追溯、可审计。最后,从根本上优化学术评价体系,打破“唯论文、唯帽子”的惯性,提高学术质量、实际贡献与原创价值在评价中的权重,引导科研人员从“追数量”转向“创质量”,从“拼头衔”回归“拼内涵”。
学术生态的净化非一日之功,但每一起造假事件的曝光都应成为制度完善的契机。唯有在人才引进时拧紧审核“安全阀”,在经费使用中拉紧监督“防护网”,在学术评价里树立质量“风向标”,才能让诚信者安心攻坚、让造假者无处遁形,真正筑牢建设科技强国的制度根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黄晓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