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 挑大梁·非凡“十四五” | 宝鼎重工的进阶之路


11月19日,在山东宝鼎重工实业有限公司精加工车间内,精度达10微米的汽轮机转子主轴已完成最后一道精加工工序,正待质检发货;在不远处的万吨级自由锻造车间内,超百吨的船舶动力轴锻件也初具雏形……

从过去普通的装备部件制造,到如今大批量生产轮船动力轴核心部件、汽轮机转子主轴等高端产品,宝鼎重工已成功向精细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成为全球范围内船舶与汽轮机制造企业的重要供货商,点亮了高端装备制造的“齐河名片”。

10微米精度的技术攻坚:成功闯入全球转子主轴市场

2021年,面对全球船舶行业的旺盛需求,宝鼎重工主动破冰革新,成功取得国内最大单重120吨的船舶重型动力轴系产品制造资质,一举打破国内此类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在此基础上,公司持续加码研发,于今年成功研制出世界最大500吨级G95机型船舶发动机曲轴零部件,凭借卓越品质斩获德国MAN集团、瑞士WinGD公司两大行业巨头的高度认可和制造资质,进一步巩固了在船舶动力轴零部件领域的领先地位。

不仅如此,宝鼎重工前瞻性布局汽轮机转子领域。转子作为汽轮机核心转动部件,需在高速旋转中满足高强度、高精度、抗疲劳、耐腐蚀的严苛标准。近年来,公司引入先进智能精加工设备,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的转子主轴成品交付环节延伸,目前已为国内外多家大型电站装备制造商供应超百支转子主轴。

“产业链的延伸绝非易事。”公司技术副总刘永志坦言,转子主轴的精加工对技术要求极高——产品既要耐受高温炙烤,又要承受高速旋转带来的巨大应力,尺寸精度更需控制在微米乃至纳米级。

2024年,某全球顶尖汽轮机企业向宝鼎重工抛出橄榄枝——定制转子主轴,且精度必须锁定在10微米内,这一公差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公司技术团队开启了昼夜攻坚模式。

为达到客户的严苛标准,原有方案数次被推翻,每一次调整都意味着重构工艺逻辑、优化设备工装、改良加工刀具。“不少同事在车间里连守三天三夜,就是为了把每个细节都做到极致。”刘永志回忆道。最终,这款高精密转子主轴如期交付,且一次性通过验收。这一突破不仅为宝鼎重工赢得了与该外企的长期合作,更成功叩开了国内外高端转子主轴市场的大门。

“从0到1”的工艺突破:夯实高端装备制造核心竞争力

对宝鼎重工而言,向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进阶的每一步,皆以科研创新为坚实根基。今年8月,公司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汽轮机)签订长期合约,这一里程碑式合作,标志着宝鼎重工成功站稳国内高端汽轮机零部件市场。而此次合作的达成,正是源于一次“从0到1”的关键技术突破。

“为满足东方汽轮机对转子主轴的特殊技术要求,我们在全生产环节开展技术攻坚,其中热处理工艺是最核心的难点。”刘永志介绍。作为高温锻造后的关键工序,热处理通过淬火、回火等工艺调整产品硬度、强度与耐磨性,直接决定了转子运行的稳定性。而东方汽轮机定制的约8米长的转子主轴,两端硬度要求相差近一倍。这一指标远超常规工艺范畴,当时国内仅少数企业掌握相关技术,且均处于保密状态。

处在无现成技术可借鉴的困境,技术团队只能依靠自主研发,仅技术方案论证就耗时9个月。团队成员反复模拟试验、优化参数,历经一年,最终成功突破这项卡脖子技术,为和东方汽轮机的深度合作铺平了道路。

正是这份敢闯敢拼的劲头,让宝鼎重工的高端化布局在多领域开花结果。在船舶动力轴领域,公司与国内前20强大型船企均建立稳固合作,不仅通过十大国际知名船级社认证,更斩获“世界船王”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金牌供应商称号;在汽轮机转子主轴加工领域,除东方汽轮机外,还赢得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顶尖汽轮机企业的青睐。如今,公司产品远销全球百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中国制造”的标杆代表。

精准到位的政府服务——“小巨人”跑出发展加速度

凭借持续创新的韧劲与深耕领域的专注,宝鼎重工的荣誉簿上不断添新。从省级瞪羚企业,到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再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每一项资质的获得,既是企业自身拼搏的成果,也离不开齐河优越营商环境与精准政策扶持的坚实托举。

2023年,企业一年之内连摘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两项桂冠;2024年,又成功晋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当我们还在梳理申报条件时,县工信局的工作人员就带着政策清单找上了我们。”公司行政副总王进回忆道,他们不仅帮企业分析申报优势,就连材料里的技术参数、研发投入等细节,都逐字逐句指导完善。“这种服务送上门、难题解到家的精准帮扶,不仅让企业顺利拿下荣誉资质,更显著提升了行业品牌认可度。”王进说。

除了政策导航,审批服务的“加速跑”也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跑了十几年项目手续的工程部部长王正国感触颇深:“公司几乎年年有新项目,这几年审批流程越来越顺、材料越减越薄,办事成本降了又降。”去年办理锻件深加工(热处理中心)扩建项目手续时,企业就真切尝到了“一窗受理、并联审批”的甜头。提交申请后,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开发区分局立即指派服务专员,将工程规划许可、消防设计审查等8项关联业务“打包整合”,实行一口收件、同步办理。原本需要15个工作日的审批流程,最终仅用5天就完成了所有证件办理。“审批提速不仅为项目提前开工投产创造了条件,还减少了人力沟通和资金占用成本,让我们能把更多精力扑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上,真正实现轻装上阵。”王正国表示。

如今,宝鼎重工的发展活力愈发强劲。在新建的智控转子精加工中心车间内,技术人员正紧锣密鼓地调试设备,预计两个月内即可正式投产。“投产后,转子主轴产能将大幅跃升,精度水平也会再上新台阶。”公司副总经理朱伟华信心满满,“有政府的鼎力支持,我们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底气更足了!”

记者随笔: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从不缺敢闯敢试的 “破局者”,宝鼎重工便是成功范例。它不安于现有发展节奏,而是主动向船舶动力轴、汽轮机转子等高端装备领域进军,将旁人望而却步的高地视作攻坚靶心,在核心技术上开拓新局。

这份选择里藏着令人动容的执拗。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就自己蹚出一条;没有技术可借鉴,就日夜攻关试错。这股不服输的闯劲,配上“把细节磨到极致”的韧劲,正是专精特新“小巨人”最动人的模样——不贪一时安逸,只求在技术的“无人区”里,为中国制造争得一席之地。

技术攻坚从来不是孤军奋战。齐河以“精准滴灌”对接企业需求,做企业创新路上的“服务员”,为宝鼎重工解除了后顾之忧,也构建起高端制造培育的良性生态。

宝鼎重工的崛起印证:制造业的高端跃升,既需企业“十年磨一剑”的专注,也需政府“扶上马送一程”的担当。二者同频共振,“中国制造”方能在全球产业链站稳脚跟,区域产业名片也愈发闪亮。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王岳琪 通讯员|刘磊 陈璐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