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在乐陵市西段乡木头王村的酸枣仁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村民王明忠俯身端详着新栽的树苗。“去年这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杨树林,7亩地一年到头最多也就挣3000多元。现在光地租就翻了一番!”他掏出手机,指着刚刚到账的7000多元的土地租金,笑容满面。
更让王明忠感到踏实的是,他和老伴儿都成了基地的“工人”。“从栽苗、修剪到除草,一年下来能忙活大半年,每人一天可以挣一百多块钱。”他说,“在外打工的孩子们,再也不用往家里寄钱了。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甜’!”
去年春天,以岭药业的考察车开进了西段乡。以岭药业酸枣基地负责人李建峰一眼相中这片沙土地:“酸枣耐旱耐瘠,正适合在这里种!”然而,将零散的林地整合为规模化种植基地,并非易事。
关键时刻,西段乡创新推出“双企联建”模式——由乡镇统筹协调,各村党组织联合成立乡村振兴公司,负责土地流转与劳动力组织;龙头企业则专注技术、市场和销售。按照“流转一块、清理一块、种植一块”的原则,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初期1300余亩酸枣树的种植任务,实现了从杨树林到酸枣林的“无缝切换”。
“酸枣全身都是宝!”站在即将建成的万亩种植区的田间,李建峰对酸枣的用途如数家珍,枣芽、枣叶可以制茶,枣肉能加工成饮品,枣壳还能做成活性炭。产业链不断延伸,增值收益也可以更多地留在当地。”现在,项目一期已带动6个村集体增收517万元,群众增收1350万元。

行走在基地中,记者注意到,木头王村北的酸枣树苗间,翠绿的芦笋苗正茁壮成长。“我们采用行距4米、株距1.7米的标准化种植模式,在枣树苗尚未长大的时候,利用闲置地套种芦笋,亩均可再增收5000元。”李建峰介绍,这种林下经济模式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未来还计划养殖金蝉,进一步促进村民增收。
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关键。通过酸枣种植项目,村集体获得了持续稳定的收入。“集体有了钱,就能为村民办更多实事。”木头王村党支部书记王明振说,“现在村民的水费、垃圾处理费等公共支出,全都由村里承担。”
近年来,西段乡根据辖区南北地势及土壤条件差异,因地制宜推进“南北两块田”建设,北部发展万亩特色产业田,南部打造万亩高标准“吨半粮”示范田。在南部片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土地2000亩,引进农业公司规模化种植3000亩,种粮大户广泛应用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智慧种植”。
眼下,西段乡正聚焦产业链延伸,依托返乡创业园建设酸枣饮品及药膳配料生产基地,配套建设中草药、地瓜等初级分拣和加工车间,串联起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全力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于春芝 通讯员|李欣玮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