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省科技特派员助力,马铃薯亩产超4000公斤

“孔老师,今年亩产稳稳超过4000公斤,明年地里还得接着种‘希森’!”11月20日,在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大孙乡巩家村村民巩书信满怀信心地谈起新一年的种植规划。

巩书信口中的“孔老师”名叫孔海明,他不仅是希森集团的技术骨干,更是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德州马铃薯产业服务团的核心成员。

“以前种土豆,全凭老经验、靠运气,播种量、浇水施肥都没个准头。自从孔老师来了,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该怎么干,心里都有了底!”回顾这几年的种植经历,巩书信对科技特派员带来的变化深有感触。

春耕时节,孔海明的身影总会准时出现在田间,查看土壤墒情,指导播种。幼苗出齐半个月后,孔海明与服务团成员又会赶到地头,反复提醒:“现阶段水不能大,得‘控水蹲苗’,逼着根系往下扎!肥料要用平衡型的,中后期再根据长势调整氮磷钾比例。”

这套环环相扣、科学精准的田间管理方案,起初让习惯传统种植模式的农户半信半疑。然而,当测产数据揭晓,亩产轻松突破4000公斤,大家终于心服口服。

科技特派员带来的,不仅是“良种”与“良技”,更在关键农时的精准指导中,悄然推动着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2023年,在孔海明及其服务团的推动下,巩书信率先尝试“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新模式,铺设智能滴灌设备,一举破解了传统马铃薯种植中水肥管理粗放、利用率低的难题。

“通过智能控制系统,精准把握马铃薯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肥需水规律,实现靶向‘投喂’,既省水省肥,又能让养分直达根系。”孔海明解释道。科学种植不仅带来了稳定的高产,更实实在在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如今,巩书信种植的10亩“希森6号”马铃薯,年收入已突破10万元。

“看老巩种土豆效益这么好,管理还越来越科学省心,我也动心了!”大孙乡巩家村党支部书记巩卫旗坦言,在科技特派员打造的示范效应下,他也种上了马铃薯。

一人带动一片,一片激活一方。巩书信的连年丰收,如同一粒“金种子”,点燃了周边农户的种植热情。越来越多的农民主动上门,向科技特派员请教技术,加入“希森”马铃薯种植队伍。如今,马铃薯种植已从最初的大孙乡,辐射至黄夹、西段等多个乡镇,种植面积从早期的300余亩,扩展至1800多亩。昔日零散种植的“小土豆”,在科技特派员的精心“浇灌”下,已然茁壮成长为助农增收的“大产业”。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于春芝 通讯员|崔昕 禹红
编辑|石少军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