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金榜题名将为高考生提供改变命运的机会,然而贫困学子却因学费一筹莫展。即日起,本报与共青团德州市委、市希望工程办公室联合开设《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栏目,采写寒门学子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励志故事,为学子与爱心人士架起一座桥梁,实现爱的传递,助力学子圆梦。
8月12日,走进位于武城县李家户镇辛庄村西北侧的一处小院子里,王忠洋正给院子里的茄子、豆角打药。他的母亲邴朝芝站在一旁帮忙。
见记者到来,邴朝芝将记者迎进屋内。房间干净整洁,摆设十分简单,一张床、一个柜子再加上茶几和长椅,便没有其他家具了。
今年18岁、高三毕业的王忠洋高考考了560分,超过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28分。对于这个成绩,王忠洋直言并不理想。“虽然没办法上心仪的大学,但以后的路还很长,我相信,只要肯努力,就会增添成功的机会。”
王忠洋4岁时父母离异,父亲没有给过他一分钱抚养费。邴朝芝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手和胳膊完全变形,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被鉴定为肢体二级残疾。邴朝芝无法干农活、打工,每天还需要服用大量药物,母子俩过得格外艰难。2016年他们被评定为省定贫困户。有了扶贫帮扶政策,扶贫项目分红再加上之前的残疾人护理补贴等,两人一年收入达到了1.4万余元,日子这才好过了些。
生活的艰辛,让王忠洋较早成熟,小学5年级起他就一直住校。母亲身体不好,每逢放假回家,他都主动帮忙干活,给母亲洗头发、打扫卫生、洗衣服等;家里条件差,除了必要的文具之外,他从不要钱买其他东西;高中期间每个月生活费600元,他常省出一些购买辅导材料。儿子的节俭,邴朝芝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孩子从上了初中后,团县委就一直进行帮扶,还有学校、老师和社会好心人的帮助,我们娘儿俩打心里感激大家。”邴朝芝说,“咱没有多少文化,但孩子争气,考上大学了,想什么办法也得供他继续上学。”王忠洋则表示,他长大了,学费自己有能力去解决了,“在大学可以勤工俭学,我也可以争取各种奖学金。我要照顾好妈妈,不让她再为我操心了。”
对于王忠洋来说,社会各界的帮助,是他源源不断的动力。学习上他很自律,从不需要别人督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充分利用好上课时间,吃透理解老师当堂讲解的内容,学起来就能省很多劲儿。”王忠洋说,“我平时喜欢刷题,做错的题目记下来,研究错在哪,找准原因。”
“这孩子有一股韧劲儿,他认准的事儿就一定会去努力。”班主任范华说,王忠洋语文、英语成绩相对较差,意识到这点后,他常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记忆、背诵知识点,成绩提升很快。平时与同学交流互动很好,常常化身“小老师”给大家讲题。
此次填报志愿,王忠洋选择了山东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学校,由于非常喜欢化学,全都填报了化学专业,未来他也想从事相关研究。“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我定下这个目标就会尽全力去拼搏。”他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石秀秀 通讯员|苏雪刚 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