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报评论员文章:“被低估”更需要高调干事

“被低估”更需要高调干事

本报评论员  任立松

“德州是一座长期被低估的城市。”在刚刚落幕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李猛洞察时与势、竞与合、危与机,提出如是看法。

在国内外形势依然充满诸多“不确定”、危与机同生并存的当下,这一判断清醒、透彻,既充满了必胜信心,又饱含着美好憧憬,更道出了干部群众的心声,为全市上下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聚势而强,撒开迎头网、开好顶风船注入了强劲精神动能。

毋庸置疑,德州的确是一座长期被低估的城市。思接千载纵向看,德州积蓄了跨越腾飞的磅礴势能。因德水而得名、因运河而兴盛的德州,曾凭借京杭大运河漕运之发达,商贾云集、舟车如鳞,明清时期,为全国33个工商重镇之一。辉煌虽已成历史,但是里面蕴藉的重商主义、务实理念、开放精神却是薪火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德州人砥砺奋进。目及八方横向看,德州拥有许多同级城市所不具备的比较优势。德州是山东北大门、京津入鲁桥头堡,境内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六纵六横、快速直达,是全国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乘高铁到济南30分钟、到天津40分钟、到北京1个小时、到上海4个小时,距离雄安新区直线距离只有160公里,与21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和全国近一半的地级市高铁直通。尤其是历经40余年改革开放,德州已经积累了较为厚实的家底——在联合国定义的产业分类中,德州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3个,形成了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新能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优势明显。 “山东1号重点项目”——有研半导体8英寸集成电路用硅片项目通线量产,使德州乃至全省实现硅片从无到有的突破。德州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是全国首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多项“国字号”农村改革试点在这里实行,奠定了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的坚实根基。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读懂“德州是一座长期被低估的城市”,更多应看到德州面临不断叠加、升级的历史机遇。从2015年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定位德州“一区四基地”,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意见》,支持德州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德州就举全市之力,奏响了协同发展的最强音,“研发在京津、转化在德州”从憧憬一步步走进现实,转化为真金白银的优质项目。看今朝,政策、机遇依然在不断叠加,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省会经济圈……各种有利条件加速集聚,构成了德州千载难逢的发展黄金期。

被低估,尤需高扬信心。信心比黄金重要,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德州的未来是光明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我们有十足的信心和底气。要走出自甘落后、“这也不如人、那也不如人”的误区,全面、辩证看待自身的优势与短板,坚定信心、勇于进取,正视不足、克难奋进,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跑出后发赶超加速度,把久被低估作为不断创造德州“高光时刻”的动力,把发展黄金期变成黄金发展期!

被低估,尤需高调干事改变他人眼光,要靠自己发愤努力,拼出气势、干出亮点、屡有突破。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德州从被“过低估计”转变为被“高看一眼”,需要高点定位、高调干事,以一日不进步就食不甘味、一日不发展就寝不能寐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围绕“九个聚焦发力”,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奋力做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被低估,尤需久久为功。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自身形象的改观、外界印象的改变非一日之功。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擘画了今后五年乃至十五年的蓝图,蓝图变为现实之日,就是德州形象根本重塑之时。我们要盯紧建设“富强、活力、幸福、美丽”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目标不动摇,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创新第一动力、“双招双引”第一战场、优化营商环境第一工程不动摇,通过打好“四个第一”组合拳,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久久为功,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信心如磐,只争朝夕。让我们团结一心、拼搏进取,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不断创造“打破被低估局面、世人刮目看德州”优异成绩,开创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建设新局面。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