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故事 · 黄靖 | 我的检察情缘


我的检察情缘

黄 靖(禹城)

卢梭在《瓦尔登湖》中说,浅浅的溪水流逝了,永恒留在了原地。在我30多年的检察生涯中,年华似水,记忆中的金子,却历经岁月,熠熠闪光。

一次由交通工具引发的尴尬事

上世纪90年代初,我跟随同科室的赵老师下乡取证。当时只有一辆昌河牌旧面包车及两辆“偏三”摩托车。因路途较远,我们乘坐面包车前往。冬日寒风刺骨,面包车四处透风,受害人家中也没有炉火,我记材料时手已经冻得握不住笔,村党支部书记看到这种情况,把他家的一个小蜂窝煤炉搬到我身边。询问过程还算顺利。返程路上,遇到一段泥泞路,面包车“闹情绪”息了火,我和赵老师只好下车推着助力打火。车子终于发动了,车轮在转动的刹那,将地上的泥浆往后甩起来,师徒两人猝不及防,被溅了一脸一身,我们互相打量着对方,禁不住哈哈大笑。这事以后在单位成了一个笑话。

时代变迁,办案车辆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单位办案用车最多时,达到20多辆,即使实行公车改革后,办案用车也能首先得到保障,没有延误的情况。

两次乔迁新居

办公场所的改善,最能直接反映社会的发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单位只有一排平房和一间烧开水的小东屋,昏暗狭窄的办公空间、颜色样式不配套的旧桌椅、有裂缝的木制门窗,使我才参加工作的新鲜感荡然无存。好在当时我们的新办公楼已基本竣工,心里有了些许的期待。这座新办公楼当时在附近基层检察院也是屈指可数的,是1986年全国打“棉霸”的专项活动中,我们院成绩显著,上级特批资金修建的,我们笑称“棉花楼”。乔迁新居之日,全院像是过大年,热闹非凡,从此彻底告别了白天也得开灯办公的窘状,老科长直说我有福。

随着检察业务量的增大,职能部门的增设、检察人员的增加,办案场所规范化程序的提高,2012年,我们告别用了25年的“棉花楼”,搬进了新的综合办公大楼,随之视频会议室、警务办案中心、侦查情况查询室、远程接访室、远程讯问室、12309服务大厅等相继建立,检察业务工作如虎添翼。

三次取暖条件的改善

“憋来气”炉,是我们搬进“棉花楼”后的第一批取暖设备,每个科室限量供应煤及引火的玉米棒。每天我第一个到单位争着干点炉子的活,老科长心疼我用的玉米棒多,都是自己来生火。刮西北风时,风从烟筒倒灌进来,屋内很快就烟雾缭绕。当时批捕案件的法定审查期限是3天,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也只能在烟雾中工作,半天下来,从头到脚一股烟熏火燎的味。1992年,“棉花楼”实行了集体供暖,我从小习惯了生冻疮的手,在那一年奇迹般的好了,再也没犯过。

2005年检察机关实行规范化管理,主要科室统一安装了挂式空调,来补充老化的暖气管道的供暖不足。多次的线路、管道改造,“棉花楼”内墙像是打了不少补丁。

2012年我们搬进了冬暖夏凉装有中央空调的办公大楼。大家说,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好好工作,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四次通讯条件的变化

“从前的日子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工作伊始,人们的交流主要靠书信,单位只有一部手摇式电话机,需要通过总机转接,常常是通话没完就断线了。两年多后,转盘拨号式电话机替代手摇式电话机,这时已经可以直拨对方号码了,增强了私密性,对于我们这样的办案单位尤其必要。电话再一次升级为按键式后,可直拨打长途电话了。面对紧张的办公经费,单位为电话机量身定做了带锁的小铁匣,钥匙由专人保管,严格限制非工作性质的长途电话。

大约2002年,全省检察系统三级联网内线电话开通了,线路接到每个科室,方便了系统内部工作的请示汇报、沟通交流,又增加保密性。这时手机开始在周围出现,慢慢的商务电话开始普及,电话由只能进行语音方面的沟通,集合了商务办公功能,成为信息接受终端,对于只用一部手机就能在外地完成办公办文的审批,不再是天方夜谭。

30多年来,我亲历了检察事业的发展与国家命运风雨同行,一代代检察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共同走过了从筚路蓝缕到薪火相传的光辉历程。这深刻变化,使我感恩这份遇见,也激励着我永远热爱自己的祖国。

德州日报全媒体出品

作者 | 黄靖

编辑 | 李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