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韩淑霞(平原):人生的航标


父亲,是我人生的航标。他的大半生,是一部写满奋斗与奇迹的历史。

父亲才出生三天,我苦命的奶奶因误食了某种要命的花粉,丢下嗷嗷待哺的儿子,撒手人寰。从此,世间就多了一个苦命人。曾祖母为父亲找了一位乳母,爷爷为父亲找了一位继母。可是不久,父亲的两个母亲又各有了儿子,无暇照顾他。而他的外祖父家没有男丁,父亲就顺理成章地来到外祖父家。

于是,父亲在苦难中茁壮成长起来。听母亲说:少年时期的父亲非常聪明,可惜只读了一两年书。教书先生曾喊住背着筐的父亲问:“孩子,你怎么不念书了?”父亲含着泪答:“俺还得拾柴哩。”就头也不回地跑掉了。听到这里,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常常想:那个午后,那个过早失去了母爱的少年,他的心里隐藏了多少悲伤与无奈,饱含着多少辛酸和委屈,有谁知道呢?

即便这样,父亲的聪慧早早地就显露出来,他十六七岁就代表平原县参加了省英模突击手大会。我曾经看到他那张合影:戴一顶帽檐略低的帽子,目光坚定地直视远方,真是英气逼人。自古美人爱英雄,贤淑能干的母亲和父亲结合了。成家后父亲的路并不顺,听说公社领导相中了我父亲,想让他去当通讯员。但在那个唯成分论的年代里,苦命的父亲没能继承他外祖父的财产,却继承了他的“成分”,受到了牵连,失去了一个大好机会。

后来,父亲自愿参加清洁队,去城里为村里积肥。稍后又去了科技队做农业技术员。父亲为人又实在。凡是和他打过交道的人,无论是为官的、经商的、还是务农的,大多成了他的朋友。每逢和父亲一起出门,路上遇到熟人,父亲总是热情地和每个人打招呼。父亲认识的人真多,在幼小的我看来,父亲真了不起!

到了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华夏大地的角角落落,土地承包到户,激发了家家户户勤劳致富的积极性。父亲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带头培育良种。这良种需要成片栽种,起初乡亲们不理解,因为培育良种费时费工,而产量很低。父亲就挨家挨户做工作。到了秋后,培育的种子比普通粮食价格贵好几倍。大家点着厚厚的一叠大团结,这才喜滋滋地念起父亲的好,争着响应他的号召。为了帮大家引进良种,外销良种,父亲开了家良种经销站。渐渐地名气大起来,连外县的老百姓都来这里买种子。按这种状况发展下去,父亲理应成为一代富商,而我们家也能富甲一方。

可惜,镇上的书记找到我的父亲,镇上的成人教育学校此刻已连续换了几任校长,管理不善,一直是负债累累,想请父亲去成教学校上承担管理工作。一边是良种站的事业如日中天,一边是领导和乡民们的殷殷期盼。不知道父亲当时内心的斗争有多激烈,只听母亲说他好几顿饭都没有吃,最终选择了后者。“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据说第一天去上任,他回来闷头就躺在了炕上。那里靠大沙河,旧砖房几间,外债一大堆,父亲压力山大啊!然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父亲硬是迎难而上,引进资金,招兵买马,修建校舍,走“以场养校,以校促场”的新路子,把这个乱摊子管理得风生水起,井井有条。在省里都出了名,各地成人学校都来参观,连国家教育部职成教司的领导也来视察。父亲入了党,转正了,还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可是有谁知道:父亲简直是把自己种在了那个大沙河里啊!虽然学校离家只有五六里地远,他甚至一个月都不回家一次;为了建校舍,他把自家准备建新房的料都拉去用上了;他关心每一个学员,胜过关心自己的孩子,帮他们成家立业,还动员母亲为给学校里看大门的孤寡老人拆被、洗衣。我知道:这些荣誉,他是当之无愧的。

时光荏苒,仿佛才一转眼,父亲到了退休的年龄。他不再发脾气,总是笑眯眯地看着他的外孙和外孙女,觉得他们个个都好,处处都好。他读书看报作诗,养花种菜赶集。邻里有了纠纷,他就去帮忙调解。谁家婆媳不和,他也去劝说。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地,把正能量传递给别人。

可是,父亲,你怎么会老呢?我常常回想起小时候,母亲不在家的时候,你给我们贴那圆圆、薄薄的大玉米饼子,又香又脆;你自作主张地煮一碗鸡蛋,分给我们每人一个,而娘可从来都舍不得;你站在人群里有力地挥着手势讲话。你就像一轮太阳,走到哪里,就把热情和欢乐带到哪里。我多想回到小时候,快乐地坐在你的自行车大梁上,迎着那灿烂的阳光,听你热情地向每一个你或熟或不熟的人打招呼,心中盈满了自豪。

如今父亲已是耄耋之年。他每天讲养生做保健,自己洗衣拖地买菜;他坚持读报纸看新闻写诗歌,向左邻右舍宣讲党的好政策;他以他的儿女们为荣,总是鼓励我们在工作岗位上多做贡献,发光发热。

父亲,我是你的女儿,我的血液里流淌着你对生活的热爱,洋溢着你为人处世的真诚。父亲啊,你是我人生的航标,我会认真地生活,早日成为你的骄傲。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