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个音频故事 讲述英雄历史(76)| 五朵金花(二)


五朵金花(二)

新中国成立后,教导旅又执行毛主席的命令,进疆屯垦戍边。部队选拔了一批骨干率先进入新疆。李宝华一家从酒泉乘飞机去了乌鲁木齐。这一去,就把根永远扎在了那里。

李宝华与丈夫史骥被分配到起义部队25师,史骥任74团政委,李宝华在25师留守处家属队当队长。当时起义部队排以上干部大都带着家属,为思想稳定成立了家属队。这些昔日国民党的官太太,穿旗袍,烫发,瞧不起解放军女兵,背地里取笑她们太土。李宝华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短时间内使家属队的思想教育工作有了很大起色。

女兵左一李宝华,右一韩文英

不久,她就来到史骥所在的小拐垦区,担任74团卫生队指导员。

小拐距离乌鲁木齐300多公里,人少地多,是个野猪、狐狸、狼、黄羊出没的荒凉之地。史骥亲自踏勘土地,调查水源,制订计划,和战士们一起肩负纤绳,拉爬犁,运片石,筑公路,挖河渠,垦荒地,搞畜牧。10个月后,当李宝华带着儿子调来小拐工作时,千年沉睡的荒原已变成了人欢马叫、绿意葱茏的热土。

布点小拐,开发车排子,是史骥屯垦戍边事业上的伟大创举。因为有了车排子这个新垦区,中国的版图上才有了“奎屯市”的诞生。“车排子”是史骥从地图上“找”出来的。当时,通向小拐的道路时有时无,又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史骥带人顺着时隐时现的路迹,拿着指北针,苍茫荒原中,一个新的垦区就这样被他发现了。

结婚后,五姐妹各自随丈夫工作、生活,都为新疆屯垦戍边作出了贡献。韩玉典和丈夫齐满才、韩文英与丈夫黄池生进疆后都在卫生系统工作,为新疆卫生事业的发展,奉献了各自的一生;韩凤兰的丈夫历任新疆军区政治部主任、乌鲁木齐军区副政委等职,在支持丈夫工作的同时,她不事张扬,在普通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了大半辈子;杨冠秀和丈夫杜鉴赴疆后,杜鉴奉调入朝作战,后来任河南驻马店军分区司令员,杨冠秀随丈夫调任驻马店,后来和姐妹们失去了联系。

提起入疆屯垦戍边的女英雄,人们印象中最先闪现的是八千湘女和两万齐鲁女儿。其实,比他们更早的,是渤海女兵。但是,长久以来,她们的故事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不为人知。

来自肃宁窝北镇垣城南村的“五朵金花”,是渤海女兵的一个缩影,也是渤海女兵的一个重要代表。虽然经历了战争岁月,她们都开朗、乐观、豁达,心宽寿高。老人们临别时说过这些话——

韩凤兰说:“回想当年往事,重温峥嵘岁月,我能够遇到老熊,能够成为一名战士,离开家乡,奔赴新疆,守卫边疆,这一生已经值了。我就像大树下的一棵小草、一朵小花,用我的方式回报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韩玉典说:“我的工作接触的都是伤员、病号,对于生老病死比别人见得多,深刻体会到,战争年代,每个人对生与死都没有选择权。只有经历过战争硝烟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能够活着就是幸运和幸福的,更加懂得要多为社会和他人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一辈子才不白活。”

韩文英说:“能从一个农村女孩子成长为一名女战士,从事了一辈子救死扶伤的医疗事业,我如愿了、知足了。我庆幸能走上革命道路。为了穷苦人的解放,为了边疆的建设与和平,我和黄池生全力以赴去做了。我们没有虚度一生。这是我们这辈子能够引以为豪的。”

李宝华说:“人民军队把我从一个童蒙无知的学生转变为一个在枪林弹雨中一步步成熟起来的战士。回忆时光岁月,深感生命的价值在于任何艰难困苦都阻挡不住革命者的脚步和对光明的追求。这一生我无怨无悔,我的人生因付出和追求而丰富多彩!”

这些话,铿锵有力,出自耄耋老人之口,更让人感到信仰的力量、生命的无悔、精神的豪迈。

( 整合自《沧州日报》,作者杨金丽)

来源: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

通讯员|杨扬 编辑|石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