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渤海军区教导旅离开渤海区向西北进军
鲜花开满英烈出征路
我在2015年第一次查找县志时,不经意间发现,我们一个300多人的宁津县长官镇坡李村竟然有李宝芳、李海荣、李盛起、李宝和、贾印怀、贾长刚、贾仁福7位烈士。而据村中老人讲,该村当年的人口是170多人,参加革命的人足足占了人口的十分之一。
多数烈士都没有结婚,有的牺牲时才16岁,还是个孩子。只有贾长刚那时年龄稍大,已经结婚,至今,烈士的后代已是4世同堂,幸福地生活着。这些烈士除了李盛起烈士长眠在宁津县烈士陵园外,其余6人都长眠在牺牲的地方了,而且绝大多数连个标记都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2017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我有幸参加了渤海教导旅的开馆仪式,并成为第一批参观者。看着数以万计的宁津儿女由此奔赴战斗一线,一排排英雄的照片,却不及百分之一;一个个跳动的名字,都曾是鲜活的生命。娘盼儿,望断归路,哭瞎双眼;有的老英雄60年后归来,父母已是一座孤坟。更多的烈士是无有资料可查,只安眠于和平的祖国大地。
在渤海教导旅纪念馆回来后,我辗转反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决心访一访健在的老革命——坡李村的李俊荣(2017年90岁)。他不但参加了西进队伍,而且是和李宝芳烈士一起去的,下面要讲的故事,就是从他们开始。
存放于渤海军区教导旅纪念馆里老兵用过的军号
1947年,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成立,这是一支以八路军359旅的干部为骨干,以渤海区二专署(德州地区周边)的振华(今宁津县)、庆云、商河、匡五(今陵县)、临邑等地的翻身农民为基础组建的一支人民军队。通过解放区内各县乡政府和群众团体积极深入动员,很快形成参军高潮。正在渤海军区政治部政训队受训的部分县乡级干部,也在大参军的热潮中参军入伍。在这次大参军运动中,渤海全区共有94000余名翻身农民的优秀子弟光荣参军。坡李村大批适龄青年争先参军。坡李村的李宝芳、李俊荣、徐书荣也信心满满的要去验兵,要去守家卫国。
其实李宝芳(小名苇纤)家里条件不错,在天津有买卖,平时不回来,当年是为了避暑,才回老家坡李村玩,正巧赶上了大参军,他非常高兴,非要去长官区验兵不可。包子房的老三李俊荣(小名船)和徐家的徐书荣(字德武,小名立根)也商量着一起去。就这样,三位热血青年相约去长官区验兵去了。
三个人的身体素质都很不错,农村出来的孩子都有一把子力气,武装部长决定把他仨都留下,让他们签了名字回家,通知家里参军的情况,明天到长官区报到。当看到他们三个之中,徐书荣写的一手好字时,武装部长心思一转,出于给县大队截留人才的初衷,第二天便把他留在了县里。李宝芳和李俊荣便奔赴阳信集结,参加了大练兵。通过两个月的训练,他们的军政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1947年2月25日,359旅扩军工作队在阳信县老官王庄举行了建军典礼。根据上级的命令,这支新军命名为渤海军区教导旅,张仲翰任旅长,曾涤任政委,全旅三个团,加上旅直属队,总兵力达8000余人。
此时,国民党军队正向山东发动重点进攻,敌人的飞机常到解放区狂轰滥炸。教导旅新入伍战士的家属纷纷跑到营中看望自己的子弟,严重影响了战士们的情绪。这些情况也引起教导旅领导机关的担忧,开始考虑怎样把这样一支部队带往西北。旅领导机关担心部队开往西北会引起战士们思想不安,造成部队减员,遂暂时将这一行动秘而不宣,决定以“野外大练兵”的形式向西运动。第一步,部队由阳信县转移到庆云县常家庄一带。
1947年10月初,教导旅在庆云县常家庄一带举行阅兵式,万名指战员威武整齐地列队通过检阅台,雄赳赳气昂昂地展示了几个月来练兵的成果。随后,全旅由庆云县出发,开始了向西运动的“野外大练兵”,经德州,出山东,过邯郸,行程近千公里,10月底,到达河北省武安县。
在彭德怀和王震的率领下,教导旅转战西北、挥师陇东、横渡黄河、挺进河湟,铁血万里历尽艰辛,先后参加了运安、宜瓦、黄龙、西府、澄合、荔北、永丰、陕中、扶眉、陇青等十大战役,相继解放了安邑、白水、韩城、合阳、咸阳、宝鸡、眉县、天水、西宁等16座城市,歼敌2.78万人。万名健儿出征,有半数永远倒在了西进的途中,能够查实姓名的烈士仅951名。
李宝芳烈士,就是牺牲在澄合战役中的壶梯山战斗中。那是1948年6月,西府战役后,胡宗南部加上青海马步芳、宁夏马鸿逵及榆林邓宝珊部共计40余万人。蒋介石考虑到国民党军在西北总兵力仍占较大优势,而中原战场连遭败绩,太原吃紧,遂命胡宗南抽兵外援。胡宗南令裴昌会分左右两路由白水、澄城、合阳一线向在黄龙山区休整的西北野战军进攻,企图控制黄龙山麓的壶梯山、将军山等要点,并相机进占石堡(今黄龙)及韩城等地。
西北野战军闻讯,主动放弃韩城,向石堡移动,准备伏击即将进入黄龙山区的三十六师。三十六师师长钟松连吃败仗,变得狡猾了。他虽不战而占韩城,但不敢向黄龙山区冒进。就命令第28旅在左,于澄城之魏桥、冯原、壶梯山之线占领阵地;第165旅居右,在西接壶梯山的东侧,东至熊村、刘庄之线占领阵地;师直属队置于壶梯山南约 3 里的东柳村;第123旅为师预备队。
胡宗南和钟松心里都明白,冯原地区的地形及战略价值:冯原是黄龙山的门户,介牌山是冯原的屏障,壶梯山是冯原的锁钥,如果壶梯山失守,则冯原镇以南无险可守,解放军就可以由介牌山居高临下,直扑富平、蒲城以及渭南等地,包围西安。因而冯原一战的胜败关系非常重大。
在此种情况下,彭德怀马上改变作战计划,于8月8日,部署我军除以少数部队阻援外,集中5个纵队11个旅的兵力,围歼冯原敌三十六师。具体部署是主力第一、第二两纵队首先东西夹击敌主阵地壶梯山及其西北魏家桥之敌第二十八旅。壶梯山地形十分险要,加上由许多明碉暗堡组成的防御工事,成为敌人整个防区重要屏障,是一块很难啃的骨头。担任攻打壶梯山的部队,是由王震指挥的第二纵队。拂晓时分,我军向壶梯山主阵地先后发动两次攻击,战斗异常激烈。
优势火炮集中向壶梯山主阵地射击后,我机枪班趁着敌阵地上尘土飞扬,硝烟弥天,迅速冲杀上去。机枪班班长是李宝芳邻村小曹村的,两人从小就很熟悉,所以一直带着他,把他也带成了神枪手。而李俊荣则成了一名号手。战斗是激烈的,一排排的人倒在眼前,又一排排的人冲了上去。
机枪班班长倒下了,他可是家里的独子啊,本来按政策可以不参军的,他却坚决要参军,父母只好相送。当他父亲知道他牺牲的消息后,硬是步行一千公里,把他背回了老家。至今,渤海教导旅纪念馆还流传着这个故事。
班长、老乡倒下了,李宝芳冲了上去,必须要顶上,要报仇,打完老蒋就回家。新的一轮炮击后,我军已分割包围敌壶梯山全部阵地,陷敌于各自为战、不能互相策应的局面。下午,敌82团伤亡更重,无力再守,团长董文轩只得收拾残余官兵数十人逃下山去。胜利就在眼前,李宝芳却被一颗流弹击中,随班长一起长眠在那里。李俊荣心痛的说:我就把他埋在这里,他说过,他要永远守着阵地。
当号手的李俊荣在一次战斗中手臂中弹,因伤复员回家,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生产劳动,享受着政府给予的老兵待遇,2018年11月去世,享年91岁。
徐书荣是我的外祖父,最后做了一名文艺兵,复员后享受老兵待遇,1994年1月去世。享年67岁。
村中其他烈士的资料虽经百般搜求,目前尚无收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