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党代会 建功新时代 | 金能科技:活力奔涌增动能 砥砺奋进谱新篇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污染环境就是消灭生产力。”2月11日,置身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墙上的标语,让人深刻感受到了金能公司对环保的态度,更体现了公司以创新为驱动,坚持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实践。

2021年1至10月,金能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86.78%;缴纳税金6.64亿元,同比增长53.18%。这组数字见证了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良好发展态势。

创新驱动 催生活力

2021年底,金能公司公布一项奖励政策,对取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在各行业期刊发表论文的有关人员进行奖励。政策涉及170余人次,奖金额度从500元到4000元不等,总金额6.7万余元。政策一出,立即在公司引起热议,“争当创新先进”的氛围愈加浓厚。

作为从事传统行业煤化工的金能公司,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长盛不衰,实现凤凰涅槃?

金能公司的秘诀就在于,将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措施,牢牢抓在手上,让传统行业通过科技的力量长出新叶,开出新花。 

为此,公司制定了技术创新战略,即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创新平台,坚持学习创新与自主创新并重,完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机制,壮大创新队伍,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让技术创新成为公司持续发展的引擎。

为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公司深度挖掘工艺技术特色及亮点,鼓励技术创新,通过大力宣传、广泛发动,制定鼓励政策,使创新活动扎根基层,融入日常工作,让员工在生产工作中勤于思考,积极提报合理化建议,参与公司技术创新,从而达到增产、降本、创效、提质、节能、安全、环保的目的。2021年公司参与山东省专利奖、德州市首届“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德州知识产权典型企业、齐河县职工创新创效竞赛活动、山东绿色低碳成果等20个项目的申报工作。

为加强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的日常管理,公司总工办及时收集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让这些创新成果得到确认。同时,公司确定攻关课题,成立攻关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调度进度、协调解决问题。对于可行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创新成果,通过主创冠名、召开表彰大会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创新经验,带动全员技术创新工作开展。2021年,各车间科室提报并实施的技改项目90项,其中安全类21项,环保类12项,一般类57项,技术创新合计创造效益992万元。

为确保实现创新目标,公司大力进行人才队伍建设,设立“管理人员竞聘制”“技术人员评聘制”等五大人才晋升通道,每两年进行一次竞聘,使基层技术管理人员能够脱颖而出。

为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公司制定绩效管理制度,每年度对技术人员及技术操作工进行技术等级评定,对评出的技工、高技工、技师分别给予每月100元、180元、350元的补助,辅助科室技术人员给予同比例的增长系数。基层及科室人员实行岗位系数制,评议优秀者,每月补助100元。在做好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层次抓好员工的教育、培训,新员工推行“师傅带徒弟”,老员工实行“技能提升”,中高层实行菜单式培训。培训结束后,公司及时进行考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确保了员工的快速成长。

目前,公司已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级实验室等创新平台。2021年新授权专利54项,公司累计授权专利110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85项。公司申报的《山东省制造业产品单项冠军》,一次性通过省工信厅组织的专家评审;申报的《煤气湿式氧化法脱硫废液制硫酸》荣获德州市科学技术三等奖;《炭黑贫煤气废热资源化利用》与《化产车间余热回收研究与应用》分别获县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三等奖,科技创新的贡献率明显提升。

崇尚绿色 低碳发展

自公司成立以来,董事长秦庆平一直致力于“让社会以一个全新的眼光来看待化工产业”,始终以发展绿色经济为己任,提出“环保第一、挣钱第二”“有污染,不好治理的项目,钱挣再多也不做”的指导方针,将绿色定为企业色,秉承“高起点设计、系统化配套”的原则,实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三同时”一步到位。

2005年,公司建项目时要新上燃气轮机,一款燃气轮机比其他产品节省23%的燃料,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万吨,相当于6000多辆汽车的废气排放量。但这款燃气轮机使用的是天然气,金能生产的煤气能不能符合要求?环保的优势让金能人大胆尝试,最终使这台“吃”天然气的燃气轮机“吃”上了金能的煤气。机器成功运转,不但使金能公司节省了大量能源,而且获得巨大的环保效益。

公司发展到哪里,环保治理就跟进到哪里。2014年,公司建成投用的全国首套焦炉烟气脱硫装置,填补了国内空白;两套干熄焦装置的运行,率先实现了独立焦化企业全部干熄焦化的目标;2016年首创脱硫液制酸项目运行,该工艺荣获国家专利,解决了焦化行业的老大难问题;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回用装置,采用加拿大先进技术,实现了焦化废水的达标回用,成为国内首套焦化废水蒸发回用装置;2017年投用的焦炉环境除尘装置,为打造无烟焦炉迈出了坚实一步。

2017年初,正值公司上市的关键时期,国家环保政策收紧,环境整治力度加大,京津冀鲁等地环保不达标企业大面积关停,给公司上市带来了巨大压力。直面不利形势,公司没有退缩,而是逆势而上,前瞻性攻克了焦化废水处理、机侧除尘等环保难题,投资建设了煤场封闭工程、干熄焦、MVC等环保项目,走在了行业前列,打开了金能走向资本市场的大门。

多年来,公司从废气回收处理到废水治理回用,从烟尘综合治理到固废资源化利用,实现了环保与效益的双赢,赢得了行业的认同和社会的好评。同时,公司厂区的水更清、草更绿、树更旺、花更艳、鱼更欢、环境更优美。秦庆平也因此荣获“低碳山东十大领军人物”荣誉称号,公司先后被评为“省级花园式单位”“国家级绿色工厂”。

打造品牌 质量立企

品牌靠质量支撑。只有追求卓越的产品质量,打造卓越的产品品牌,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金能公司有两大系列产品——精细化工和煤化工。1998年,公司以精细化工起家,积累了丰富的精细化工生产和管理经验。2004年,公司进军煤化工行业。为打造出与众不同、品质卓越的煤化工产品,公司移植嫁接了精细化工的管理方法,以精细化工的思路和手段来管理煤化工。

从精煤到焦炭,中间有配煤、粉碎、炼焦、熄焦、筛焦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涉及很多控制点,质量管理存有一定难度。公司从配煤入手,细化各生产控制点,消除盲区,配煤方案从理论走向实际,在小焦炉试验的基础上确定各种精煤配比,改进校验方法,确保计量精准,然后推广批量生产,严格生产过程每个点的监控,提高了焦炭质量的稳定性。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为增强全体干部员工的质量意识,公司以宣传栏、企业内部报纸、班前班后会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营造起人人关心质量、人人重视质量的浓厚氛围,并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围绕质量出主意、想办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公司还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客户的走访,征求用户的意见和建议,用以改进生产,建立起持续可靠的质量管理体系。“咬定质量不放松”,从源头抓起,提高原料收购标准,加大采购原料的质量控制,对不合格的原料,一律退货,并根据原煤指标的不同分类堆垛,为原料质量构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苦练内功,从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念好质量“紧箍咒”。在生产中,严格工艺纪律,强化质量控制,成品出厂前,对包装、各项性能等指标进行抽检,推行“自检、互检、抽检”三检法,即质检员严格按检验规程进行检测后,不同岗位的人员做好互检,对互检差距大的,查找原因,做好分析,及时跟进。同时,质检部加大抽检力度,每天对各质检科的检验情况抽检一次,抽检结果直接与质检科负责人考评挂钩,三检法的实行,为产品质量上了“三保险”。同时,物流部门加强产品运输过程保护,确保送到客户手中产品的完好性。

目前,公司生产的炭黑、焦炭、甲醇、对钾酚、山梨酸钾等产品均以优异品质赢得了海内外客户的高度信赖。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公司已做到精细化工产品数一数二、煤化工产品综合竞争力业内一流。正如秦庆平所说:“品牌影响力是衡量一个公司发展的重要标志,无论何时,我们都将质量放在第一位,树立起金能产品的卓越品牌,永远做行业的领军者!”

高效利用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

2004年,公司确立甲酚行业领军地位,未来如何走,怎样走,到哪里去?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命题。经过多方考察,公司最终确定走专业化之路,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进军煤化工。

但是,在煤化工方面,公司是行业的迟到者,要在这个行业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有市场竞争力,必须有独到的特色。面临重重困难和压力,公司坚持“差异化”思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5年11月,公司开始筹建60万吨城市煤气项目。项目规划之初,按照“差异化”思路,着手布局循环经济,即持续优化整合产业链条,高效利用能源和资源,打造经济循环式的生产模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为此,公司从项目选择到设备选型,再到技术选用,无一不以循环经济为着眼点。尤其是二期、三期城市煤气化工程改造实施时,基于低热值废气回收再利用的考虑,公司选择了复热式焦炉,并新上煤焦油加工及炭黑项目。项目投产后,形成了“炼焦-化产-焦油加工-炭黑生产-再炼焦”的闭路循环生产,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形成,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以年产30万吨炭黑计算,仅炭黑尾气回收再利用一项,年可多实现经济效益3720万元,减排一氧化碳8.6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798吨。此工艺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在此基础上,随着项目不断建设,公司逐渐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更为完备、高效的“3+3”循环经济模式和三条产品链,形成了资源利用、产品结构、技术装备、环保模式四大差异化的盈利模式,树立了煤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典范,奠定了金能公司的行业地位。

目前,公司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正在筹划建设年产4万吨山梨酸钾、15万吨氨纶、20万吨降解塑料项目,持续丰富循环经济模式的内涵,引领行业发展,实现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董建新 通讯员|张文勇 编辑|唐志梅

审核|张燕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