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娘的唠叨
□姜卫涛
又到清明。去年这个时候娘的病情开始加重,“5.20”那天离开了这个世界,从此天人永隔,至今让我悲痛万分。
娘去世时整70岁,她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识字不多,小时候只读过两年书,但娘聪明伶俐、为人厚道,与家中邻里相处也都非常融洽。娘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起早贪黑、吃苦耐劳,尤其是我和姐小时候,爸在外工作很少回家,娘每天不仅下地干活、做饭喂猪,还要照顾我和姐的生活起居,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
娘是个爱说爱笑的人,一辈子爱唠叨,尤其是对孩子们,她的唠叨一直伴随着我从小到大,每次出门上学,娘都是千叮咛万嘱咐要穿厚点、背好了书包、要注意安全;小时候,一有闲暇时间,娘就给我和姐讲童话传说、历史典故,娘喜欢听河北梆子和吕剧,她告诉子女,“说书唱戏,都是教育人们做人行事的道理”,“宁看贼挨打,不看贼吃饭”“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只要努力,再大的坎也能过的去”,等等,好多好多的道理都是来自娘不厌其烦的讲述,在娘的指导启示下,我和姐也慢慢懂得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小时候家里的农活忙不过来,娘就让姐帮着干家务和照看我,姐年长我三岁,从小让着我,经常是我一哭闹就背起我哄着我,但娘也没少跟姐发脾气,因为地里的活干不过来,我们又不听话,娘也是心焦。所以,记忆中那时候娘多数的唠叨和坏脾气都给了姐。
小时候,我也有很多厌倦娘唠叨的时候,尤其是有时候晚上写完作业后,娘就一遍又一遍地催着我和姐剥棉花桃或者拧玉米,有时候困得要命,娘还是不让睡觉,那时候对娘的唠叨感觉很厌烦,总感觉没有休息的时间,好累好累,后来发现娘在我们都睡了后,仍然又拿起针线,在煤油灯下纳起了鞋底,慢慢地我也理解是家里的农活实在太多,活干不完娘太着急了,而不知道她要比我们多干多少活、少睡多少觉……
上了大学,离开了家乡后,我特别想家,也馋娘包的饺子,娘就隔三差五的给我打电话,嘱咐我在学校别舍不得吃饭,想吃啥就买,别吃凉了,别冻着身体……安慰我好好读书,将来学有所成回来找个好工作,陪在娘身边也能天天吃上娘包的饺子。
参加工作后,我在北京做销售,娘知道我天天在外跑很是惦记,几乎每隔一天就打一个电话,问我在哪儿了、业务怎么样、有没有遇到什么难处……我结婚后,工作慢慢稳定下来,不再外出做业务,但娘的唠叨不减反增了,几乎每天下午或者晚上,娘都会给我打上一个多小时的电话,问问我一天的工作、聊聊小孙子的学习、说说她的身体状况、谈谈听到的社会新闻。娘的电话也逐渐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于娘年轻时候起早贪黑的干农活,除草、浇地、打农药,早早就落下了一身病,腰间盘突出、腰腿疼、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50多岁的时候就天天靠吃很多药来减少病痛,正因为娘过早的失去了健康,她对子女的身体也尤为关注,尽管自己身体不好,但每次给我和姐打电话时,还是一遍又一遍的嘱咐我们要注意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少生气、别劳累、多运动。娘的唠叨那么用心、那么朴实、那么慈爱。
娘在很早的时候就跟子女们说过,以后得了重病不去大医院看,人早晚都得死,不能再给孩子们增加负担,拖累儿女,事实上娘做到了,可是留在儿女心里的却是永远对娘的亏欠和懊悔!去年5月份,娘自知得了重病,将不久于人世后,又多了一项“唠叨”,她叮嘱我们在她离开后丧事从简,头七上一次坟就行了,三七和五七都免了,娘到临终还在为儿女们着想啊!
我常常伴着泪水回忆娘的那些“唠叨”,总有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 我的成长,我的人生,我的一切,蕴含着多少娘伟大的慈爱和关怀的“唠叨”啊。
无限怀念您——我深深爱恋的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