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城路今昔
□李丽
今年中秋节,我从陵城区回老家平原县王凤楼镇,驱车行走在G513线陵城南环路上,远远望去,蜿蜒绵长的公路犹如镶嵌在陵城大地上的一条灰色飘带,与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田野、树木连在一起,交相辉映,伴随着德龙烟铁路上的火车笛声,令人荡气回肠。一辆辆载着货物的大卡车在宽阔的大马路上有序而行。打开车窗,路旁即将收获的玉米特有的气息飘来,让人真正体验了一把大自然壮美风光。
近来,每隔几天,我都要从陵城区坐上304路公交车到德州高铁站,然后倒107路车,去平原县城看望老妈。每次穿行于宽阔整洁的大道上,一路被花草树木簇拥,宛如身处百里画廊之中,不由得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记得小时候,陵县城区的主干道少而且难走。横向的主要中心街道,东起粮油食品公司,西至老交通局;纵向的核心街道南起陵县师范,北至北关村。街面宽不过六七米的样子,且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坑洼,路一侧的下水道还敞着口。从我上小学到上初中的十几年,这里的路况也没什么大的变化。晚上,大人孩子经常聚到电业公司门口玩,因为这里有一盏很亮的路灯,而其他地方路灯则较暗,整条街黑乎乎的。上世纪80年代,我参加了工作,不久就结婚成家,那时每天必走南街新村胡同,晴天还好,下雨或雪融化后的土路面泥泞不堪,踩进泥水里拔不出脚来,只能挨着两边房根踩在高处向前一步步挪动。夏天雨多,冬天雪多,这条路还绕不过去,人们将这段路戏称为“难关”。如今的南街新村道路四通八达,高楼林立,与平原郡古城墙大门遥遥相望,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时城外的大路同样少而难走。在这样的路上骑自行车,刮风的时候,沙尘席卷而来劈头盖脸睁不开眼睛,而这还是算好的,要是遇到雨天或化雪时候,路上黏糊糊的,车轮一轧就滚起一层泥巴,要是骑自行车蹬不多远就把挡泥板糊死了,只能找一根小棍把泥巴剔除干净,如此反复,艰难前行。记得当时的公交汽车班次少,经常晚点误点,有时工作需要去德州,来回需要一天,走走停停,一路颠簸,要是躲闪不及撞进坑洼里,人被颠起来,头碰到车顶会疼得流出泪来。可见当时路况何其难行了。那时,村里人要进城,一二十公里的路,要走上三四个小时。
上世纪80年代末,县乡公路建设开始提速,30多年来,我亲身经历并见证了陵城区公路的发展变迁。国道104线,1992年改建成GBM工程,并通过交通部验收。1993年,104线城区段改建南环路2.8公里,总宽30米,主车道15米,两边慢车道各5米,两边绿化带各2.5米。1995年,104线文明样板路开始施工,当年11月9日,顺利通过交通部检查验收。2000年5月,104国道陵东段改建,2003年南环路改建,2008年北外环改建。陵城区的道路日新月异。
上世纪90年代,干线公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过多次裁弯取直、拓宽或改线,陵城区域内的315线省道、249省道、314省道告别了路面宽6米的历史。二十一世纪,公路建设事业达到鼎盛阶段,升级改造后的315省道、314省道、249省道上升为二级公路,省会经济圈国道513陵城区绕城段新改建项目通车,更加方便了出行,它们绕城一圈,分别连接东外环,西外环、北外环50公里,紧邻德龙烟铁路、京台、滨德两条高速公路,不仅连接“县乡通”“村村通”公路,也连接了德州高铁站,更与德城区的东方红路连为一体,陵城区原有的“窄、小、破”街道,华丽转身为20余条“阔、平、靓”主干道。
原104线国道,现为陵州路,是陵城区主干道,陵城区委区政府在这条主干道旁投资建设了两个大型特色公园。颜真卿公园以颜真卿在平原郡勤政爱民、抗击"安史之乱"、书写《东方朔画赞碑》等轶事为线索,将颜真卿和古郡历史脉络与现代城市居民休闲需求和空间特色紧密结合。东方朔公园以长廊、铭石、拱柱等具象符号和声光电等现代科技表达方式为手段,同时布设了大面积草坪和花草树木,再现历史,立足现代,展望未来,是一处蕴涵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并体现时代精神的理想场所,被誉为"陵城区第一会客厅",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每天来两个公园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跳广场舞的、敲鼓的、打太极的、练剑的、打球的、跑步的、遛弯的,还有在这里唱卡拉OK的,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尤其到了节假日,还有许多慕名前来赏景的外地游客。
岁月悠悠,如今的陵城,公路四通八达,枢纽型、网络化、功能性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城乡一体化建设更是顺民意、暖人心。路通了,车来了,干支相连、遍布城乡、纵横交错、畅通无阻的公路网,为陵城打开了“招商引资”的大门,很多外地客商被陵城的交通环境所吸引,纷纷来到这里开办企业。百姓的日子红火了,富足了的农家人欢欢喜喜地开着小汽车,进城购物消费,自驾游、生态游已是常态。最让陵城人自豪的是109、104、304等一辆辆豪华公交线路的开通,让市民充分享受上了现代交通的美好。
走在陵城那五彩缤纷的坦途大道上,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
作者简介:李丽,女,德州市作协会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