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邓吉收:请爱护我们的家园——观《家园》有感



请爱护我们的家园

——观《家园》有感

□邓吉收

我原以为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地球家园,定会是越发美好的。可当观看了纪录片《家园》之后,我突然深感不安起来——家园竟危机四伏,极不安宁,几乎每天都有不和谐的音符骚扰着她、伤害着她,甚至于愈演愈烈,若长此以往,那后果不堪设想。此时,我竟产生了悲观之念:家园还能撑多久?

《家园》的导演是法国生态学家、著名摄影师扬·阿尔蒂斯·贝特朗。他为拍摄这部令世人震撼的环保纪录片,酝酿了15年,拍摄历时18个月,跨越54个国家,可谓历尽艰辛。

影片在画外音的引领下,把人们的视野带进了遥远的太古年代。那时的家园,如一幅幅雄奇瑰丽的美丽画卷:巍峨的火山,绿色的森林,珍珠般的湖泊,丝绸般的河流与冰川,还有那蓝玉般的大海和姿态万千的珊瑚等。每一幅画卷都是那么令人心驰神往、叹为观止,让人不免对家园深感敬畏和尊敬。

接着影片层层推进,演绎着家园生命的起源:从古细菌到蓝藻,原始的家园开始被慢慢净化,氧气开始充沛;从植物到动物,生命的多样性开始显现,家园开始变得热闹而富有生机。

生命诞生于40亿年前,而人类只有20万年的历史。家园中的生物,各有其位,各司其职,没有多余或有害,“仅从家园获取生存必需的资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与家园的关系保持着平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的发展非常自然而公正……”

后来——从一万年前的农业发明开始,人类慢慢成为家园的主角,开始从家园40亿年的遗产中受惠:“占据了所有栖息地,征服了所有土地,从而改变了家园的面貌,这是任何生物都未曾尝试过的。”由此人类走上了以牺牲家园为代价,换取种种利益的不归路。到了近代,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石油、机械、电力相继被发现,这使得人类对家园的依赖达到前所未有。仅这100多年乱采滥伐,比过去的总和还要多,几乎耗尽了家园前40亿年的丰富积累。

“越来越快”是这部影片里不断重复的一句话。几十年,在家园40亿年历史的浩瀚河流中,仅是一瞬间而已。但就这微不足道的一瞬间,人类却像赛跑似的争相攫取家园财富:有的仅凭借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就在沙漠之地建起一座世界级的现代化大都市;同样有的城市的人口,在这短时间内竟从几十万猛增到上千万;世界总人口更是以2.6倍的速度呈线性增长。

如今家园已追不上人类的欲望。人类在积极繁殖的同时,也在剥夺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是正常速度的1000倍;海洋将在2050年无鱼可捕;就连复活节岛上的居民,因生计,森林所剩无几,出海的独木舟都没有了木材可以制作;北极冰川的彻底融化也已指日可待。

伴随着北极冰川的融化,家园将会变得越来越热,海平面越来越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到那时,海洋中的岛国,沿海而建的大都市,他们将面临艰难地抉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请再看这样一组数据:本世纪人口将达到90亿;全球花在军备上的资金是援助发展中国家的12倍;每天有5000人因饮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10亿人在饥饿边缘挣扎,而全球一半的谷物用以喂养牲口或做饲料;每年有1300万公顷森林消失,到2050年全球至少有2.5亿气候难民……

这一组数据,足以证明当下人类正无节制的日夜吞噬着家园,破坏着她固有的平衡。可是人类想过没有,面对家园体量不会再增大、资源积累却面临消耗殆尽的客观事实,数据意味着什么,聪明的人类应该懂得。

我们人类不能寅吃卯粮,断子孙后路,那样的话,家园真的不堪重负,撑不了多久了。

影片最后,举证近年来,人类开始觉醒,以及善待家园的点滴有益尝试,这让人们似乎看到了希望。

其实,在我们中国,在内外都面临着严峻挑战的情况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成效显著。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仅“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湿地面积20.26万公顷;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96.8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提高到175.6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位居全球第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2万亿千瓦时,稳居世界第一。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是,人类家园的修复是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任重而道远,为了人类,为了子孙,请从自我做起,爱护好我们的家园吧!

作者简介邓吉收,临邑县人。1963年4月生,1981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文专业,高级教师。有论文在省、市获奖,偶有散文或在“学习强国”发表,或见诸省、市报端。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