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头之“谜”
□李兴智
德州市陵城区神头镇是一个“谜”一样的所在:它被冠名“神头”,本身就带有神秘色彩,其间又被秦始皇钦赐厌(音“压”)次之名;它是“智圣”东方朔的故里,也是汉代富平侯的封地;这片土地上还有七十二个(今存三十八个)连绵起伏、大大小小、高低不一的疑冢……

得名之“谜”
神头之名有何来历?又起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
1987年前后,位于神头镇的陵县五中教师郭宗明(著有《乌合集》等)通过在民间走访,写出《神头的来历》一文。文中提到:传说上古时期,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发生大战,共工战败,一怒之下用头撞向天柱之一的不周山,致使天塌了个大窟窿,天河之水注入大地,人间顿时洪水肆虐。女娲目睹人类悲惨遭遇,挺身而出,周游四海,遍涉群山,挑选五色石子,然后燃起熊熊神火,炼就五色彩石用以补天,拯救了人类。补天完毕,彩石还有一点剩头,女娲顺手抛向大地,恰好落在神头这片土地上。当时,这片土地尚无地名,人们感念女娲补天之功和赐名之恩,遂将该地称为“剩头”。久之,“剩头”渐渐叫成了“神头”。
近年来,德州市地域文化学者石贤圣(神头镇人)结合民间传说提出:相传,上古时期,这里树木葱郁、碧波潺潺、鸟雀争鸣、鲜花飘香;更有奇者,清晨傍晚,如锦似带的迷雾缭绕其间,神秘面纱笼罩难识真面目,“神头”之名由此而生。
两种说法,均来自于民间,又同出于上古时期,虽虚无缥缈,但足见神头之名历史之悠久。
当然,上述二人也都提到“神头”之名在历史长河中曾屡屡变换,明代大地震导致该地仅残存一城头,人们称其为“剩头”,后依其谐音又复称该地为“神头”之说。但不管是哪种说法,“神头”之名终不像其它地名来历那样让人觉得言之凿凿。
气象之“谜”
史书记载,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欲传万世。时有星相大师进言:东南方有天子气。始皇不悦。为镇压东南方天子之气,铲除后患,秦始皇多次东游。
一日,秦始皇龙辇来到神头,见这里地势坦荡、树木葱郁,河流如带、碧波潺潺,薄雾渺渺、神形幻影、卧虎藏龙、气象万千。随行星象大师经详细勘察商议,认定这里就是他们所要找的那个可能要出天子的神秘地方。于是,秦始皇下令将此地更名厌次,置厌次县。
厌音压、意为压住、镇住,次、意为到、停留,两字连在一起,意思是天子(已经)到此,镇压了天子之气,这里不会再出天子了。“厌次”二字确实算不上是什么好名字,其厌恶、憎恨之意十分鲜明,至今读来,仍让人不爽。秦始皇赐名之时对该地天子之气的憎恶由此可见一斑。但是,秦亡不久,汉武帝时期,这里却出了个“智圣”东方朔。东方朔在朝中虽然职务不算太高,但其聪明睿智、滑稽幽默、直言敢谏、关心民生,有经天纬地之才。他生为名卿、殁为名神、名垂青史,不但被后世奉为,而且还位列仙班,至今仍享人间香火,其影响甚至远远超出了大多数天子。
天子之气为何物?其形态又如何?清代德州进士田雯曾记载:“厌次城……今废为神头店,土人(俗人)每于夕月初明,霄雾微昏之际,见雉堞(城墙垛口)有形,旌旗相望,故曰神矣。”
疑冢之“谜”
神头街以北不远、笃马河北岸大片的土地上,有三十八个连绵起伏,高高低低的古冢,民间沿称“七十二疑冢”。民间传说:三国时,曹操为防自己死后墓穴被别人所盗,专门在此建造七十二个墓冢,用以迷惑盗墓者,使其不知自己到底葬于哪个墓冢之中。该传说在当地流传久远且广泛。
1978年,山东省及德州地方考古工作者对其中四号、十五号古墓进行了考古挖掘,并清理了张庄村内、已被盗掘严重的两座残墓,出土三十余件精美陶器。经过对出土文物和各个墓室尸骨的分析鉴定,认定该墓群为汉代墓群、各个墓冢也并非无尸之冢,并以此为该墓群定名为“神头汉墓群”。
根据上述结论,近些年来,陵城文史研究学者赵春万通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结合汉代张安世家族、二百余年间、九代人在神头承袭富平侯,恩宠备至、富甲一方的实际,推定神头汉墓群为张安世家族二百余年间的家族墓葬群。
但是,墓群是曹操的疑冢也好,还是张安世的家族墓葬群也罢,如此重要的历史人物,如此浩大的土方工程,在国家和地方史籍中竟然找不到片言只语的确切文字记载。而且,两千余年间,竟连一块刻有墓主姓名的残石断瓦都没有被发现,特别是在现有考古挖掘出土文物中,竟然也没有一件能直接或间接地向世人透露出墓主人一丝一毫的姓氏信息。这,不能不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历史之“谜”。
作者简介:李兴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曾任陵城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财经工委主任等职。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