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别翠清:一枚鸡蛋说变化

一枚鸡蛋说变化

别翠清

鸡蛋,是每日三餐皆可见的大众食材,是家家户户厨房、餐桌、冰箱里的“常客”,更是营养身体的“功臣”。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小小的鸡蛋里含有丰富的信息,记载着变化的生活。

小时候,每当我生病时,母亲就内疚地说:“都是我不好,怀着你的时候啥好东西也没吃,哪怕月子里我也没吃过几个鸡蛋,奶水能有啥营养!”每每吃饭的时候,经常是哥哥嫌弃饭食的时候,母亲说她小时候也因饭食难吃难以下咽,但是只要看到姥爷那不容易的样子,她就什么也理解了,好吃的多吃点,不好吃的少吃点。母亲的话深深地烙印在我心里,直至今天我对饭菜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遇到好吃的就多吃点,不好吃的也怀着感恩之心将饭食吃下。每每哥哥闹得厉害的时候,母亲就点一把柴火,把一个鸡蛋磕到饭勺里,勺子放到柴火上,鸡蛋渐渐融成一体,这时母亲再捏一点盐放进去,蛋香的味道似乎跑满了整个屋子,我也算是沾了哥哥的光,能顺道吃几口炒鸡蛋,甭提多享受了。

等稍微大些的时候,我在邻村上小学,那村里有一个养鸡卖鸡蛋的农户,母亲时不时地让我放学后去这家买十几个鸡蛋,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掌握了一些鸡蛋知识,比如,一斤鸡蛋大约有七八个,偶尔碰着比较大个的鸡蛋,一定要挑选它,因为有可能是双黄蛋,红色的鸡蛋壳厚,白色的鸡蛋壳薄,如果是自己吃要买白色的,因为壳薄,扔掉的壳子斤秤也就少;走亲戚的话要买红色的,因为壳厚不容易因土路颠簸而损坏……

等我上高中以后在学校住校,食堂里有鸡蛋羹,我时不时地会买一碗吃,家里有咸鸡蛋的时候也会拿一些到学校,就着馒头吃,当然我最爱吃的还是烧饼夹鸡蛋,就是把刚出锅的烧饼撕开一点口,然后把煎蛋夹在里面,再放几片火腿。

等我成家后,尤其有了孩子,经常煎蛋、煮蛋,但无论怎么做也吃不出小时候的那种蛋香味儿了。后来想想,是不是笨鸡蛋会有小时候的味道呢?于是买来笨鸡蛋后也照着小时候的烹饪方法做了一遍,把鸡蛋磕到勺子里,然后放到燃气灶明火上直接加热,也仅放了点盐,炒熟后直接在勺子里吃,但就是找不回小时候的那个味道了。我想,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吃炒鸡蛋是一种高端刺激,无论以后再怎么做、怎么吃,味蕾都无法被刺激到那个程度了,真是有种“除却巫山不是云”的韵味。

这几天,婆母让我买10斤鸡蛋,她去串个亲戚。这让我想起小时候,逢年过节经常有亲戚来看奶奶,那时候最多的礼物便是5斤一兜的鸡蛋,亲戚走后奶奶赶紧把鸡蛋拾到盆里,再把碰坏的鸡蛋放到碗里,小时候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鸡蛋挂到车把上,再加上乡间土路坑洼不平,鸡蛋被磕坏颠坏是很常见的事情。现在几乎家家有车,村村有柏油路,走亲戚哪怕拿再多的鸡蛋也不会损坏。

有一次回娘家,母亲问想吃什么饭,我实在没什么想吃的,于是随口一答:“炖鸡蛋,多放汤,少放油,清淡了才好吃。”之后跟母亲闲聊起从小到大生活的变化,母亲感慨地说:“现在的日子真是上天儿了,胃口也邪性了,鸡蛋和肉顿顿有,反倒是寻思吃点粗粮咸菜了。”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