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的歌谣
□陈启忠
小时候,我是伴着母亲的歌谣长大的。夜晚来临,母亲就会轻轻揽着我,一只手轻轻拍着,嘴里轻轻哼着歌谣,伴我入睡。

“哦、哦,睡觉觉,猴来了,猫来了,给俺儿,叼个桃来了。红尖儿地,白尖儿地,俺儿吃了上学去……”
母亲的歌谣就是一支幸福的催眠曲,伴着母亲的歌谣,我很快就会静静地入睡。
春天,和母亲去田野挖荠菜,母亲怕我摔着,总是喊我慢点跑,等等她,而我,总是扮鬼脸,要挟她给我唱段歌谣,于是母亲一边挖荠菜,一边哼起了歌谣:“料豆子,咯嘣嘣,到俺姥娘家过一冬。姥娘疼,妗子瞅。妗子妗子你别瞅,楝子开花俺就走。骑着马,架着鹰,到家学给俺娘听。”我嚷道:“不好听,不好听!换个好的!”于是母亲又唱了起来,婉转的歌谣就在田野飘荡……
到了我懂事的时候,母亲用歌谣教育我孝敬父母:小麻雀儿,尾巴长,娶了媳妇不要娘。把娘背到凉炕上,把媳妇背到暖床上。见媳妇,满脸带笑奴才相。见了娘,满脸怒气使高腔。白面馍馍夹白糖,捧到媳妇嘴唇上。娘心难过把泪落,惹得他嘴巴噘到鼻尖上……
母亲最痛恨不肖子孙,她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尊敬老人,善待老人,嘱咐我们出门在外一定要记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母亲一生勤劳,她常说的话就是人勤地不懒,她的歌谣也体现了这些:拿起锄头锄野草,锄去野草好长苗,立夏锄田遍地走,入伏锄头不离手。头遍浅来二遍深,锄头拉到庄稼根。湿锄高粱干锄花,小雨带露锄芝麻。锄头有水又有粪,勤快人锄下出黄金。
母亲会用歌谣讽刺懒人:话说话、胡说胡,麦子地里耪两锄!一耪耪到枣树上,落的葚子黑乎乎,伸开包袱拾黄杏,麻包茄子两嘟噜,提到家去熬瓜菜,扑拉两碗老豆腐,张三吃了李四饱,撑得王五满街跑,东西街南北走,一碰碰着人咬狗,拾起狗来要砸砖,看着砖头落进了湾。尘土四起冲上天,兔子撵狗一溜烟,黄鼠狼子跳了湾。
最喜欢跟在母亲身后看她拾掇棉花,她一边给棉花打叉一边哼着歌谣:娘(棉)花种,水里拌,种到地里锄七遍。打娘(棉)花心,落娘(棉)花盘,开得花儿黄灿灿,结得桃子一连串,开得娘(棉)花白泛泛。老婆拾,老头担,小箔晒,大箔摊。轧车轧,响弓弹,搓了个布绩长长的,纺了个穗子滴溜溜圆。倒车倒,旋风旋,拐子拐,拐子缠,牵机就像跑线马,镶机好似倒拉船。戳上杼,揆上缯,拿个板子垫上腚。稀哩哩,哗啦啦,一天织了一丈八。染坊染,棒槌颠,剪子铰,钢针穿,做上衣服老头穿,高兴得老头儿蹿两蹿。
棉花上有棉铃虫了,母亲一边捉虫子,一边轻轻地哼唱:黑老蚂虫,白老蚂虫,喜黑暗呀怕光明。白天在土里不拱涌,傍晚出来不留情。落到枝上枝咬断,落到叶上咬窟窿。小学生呀好儿童,拿起铲呀拿起瓶。白天就在土里挖,傍晚扑打装入瓶。喂了母鸡多产蛋,喂了公鸡好打鸣。
母亲是平凡的一个老人,但是她简单朴实富有哲理的歌谣,深深温暖了我,母亲的歌谣像天籁之音,那富有智慧的语言,激励着我,健康成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