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朝忠:春龙节旧事

春龙节旧事

王朝忠

一年一度的“二月二春龙节到了。看到理发馆门口人来人往,室内顾客满座,不由得使我想起童年过节的趣事。

那时,天刚蒙蒙亮,我就被母亲唤醒,一骨碌爬起来,穿好棉衣,匆匆赶到院子里,跟父亲一起打扫卫生,然后拿出一挂鞭炮,挂到高粱秆上,点燃后,噼噼啪啪地响起来,院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香,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按照习俗,春龙节要打双囤(正月二十五打单囤),而且必须趁早,越早越好,千万不能等到日出。乡间民谣说得好:“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谁家地土锄得勤,谁家粮食打满囤!”父亲趁着东方欲晓,雄鸡鸣唱,早早起床,用铁锨从灶膛内端来草木灰,站在中间,慢慢地转,细细地抖,打成两个圆圈,并在边沿上画上长长的木梯形,以示囤高粮丰。

我用葫芦瓢端来黄灿灿小麦、滚圆的大豆、雪白的棉花搁在中央,用砖块压好,这就是相沿千年的习俗——打双囤,以期盼今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表现了农民对丰收的期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母亲和姐姐,手拿一根小木棍,敲着门框、锅台和炕沿,口中唱着:

二月二,敲门框,

收的小麦往家扛。

二月二,敲锅台,

收的玉米千万袋。

二月二,敲锅底,

既省馇子又省米。

二月二,敲炕沿,

收获棉花千万担。

歌谣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勤俭持家的信念。

早餐后,母亲开始准备午餐,按照乡村习俗,是要吃油饼的。此时正处于惊蛰时分,昆虫复苏。吃油饼,可烙昆虫毒爪。一是寓意家人团圆、平安,不被毒虫所伤;二是寓意男女老少无病无灾,身强体壮。

上世纪60年代初,面粉很缺,吃烙饼实在不易。母亲就把平时省吃俭用积攒的一点白面拿出来,掺杂着白玉米面及地瓜面,做成五彩缤纷的大饼。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大口吃着,津津有味,口齿留香。这勾魂摄魄的美味,瞬间在心里爆开满满的幸福,那是母亲对儿女们的爱和期望注入血脉,绵延不绝,回味悠长。今天回忆起来,还是别有一番风味,粗粮细作分外香啊!

午饭后,姐姐烧开一锅热水,父亲把院中春生大爷请来给我们理发。

春生大爷是剃头的行家里手,他在磨刀石上精心地磨着剃头刀,一边蘸水,一边慢条斯理地和我说话,还不时地用手摸摸刀刃,看是否锋利。刀快剃发不疼。大爷说:“今天是个好日子,剃头好啊!龙抬头,人剃头,好事连连有!小子还记得童谣吗?唱给我听听好吗?”

于是,我坐在板凳上,洗好了头发,披上一个破麻袋,摇头晃脑地随声唱道:

龙抬头,我剪头,

剪去烦恼和忧愁,

拣来今年好年头。

大囤满,小囤流,

五谷丰登乐悠悠。

吃不愁,盖高楼,

长大娶个好媳妇,

欢欢乐乐到白头。

大爷连声夸我:“好孩子,有出息!”随即给我和父亲剃头。

我受到表扬,心里美滋滋的,忘了剃头的疼痛,沉浸在幸福中。母亲、姐姐则互相剪发。一家人其乐融融,充满对新的一年美满吉祥的渴望。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之间已到古稀之年!但旧事难忘,历久弥新!我多想穿越时空,回到童年,再与家人过一个春龙节啊!

龙抬头日众争先,

剪发刮须古训传。

饼盛瓷盘酬社稷,

晨燃鞭炮报苍天。

灰抛平地筑圆囤,

手画云梯兆瑞年。

雨顺风调农所盼,

披星戴月绘新篇。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