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朝忠:干粮袋


干 粮 袋

王朝忠

看到自己的外甥每天早晨高兴地喝着牛奶、津津有味地吃着油条,然后匆匆忙忙去上学的情景,我不禁想起自己少年时代的求学情况。

上世纪60年代初,我正在平原二中上学。当时粮食匮乏,生活困苦。学校把学生分成四个班:一班走读,二班起午伙,三班住校带干粮,四班带粮食住校。

我在起午伙的二班。中午饭在学校吃,晚上回家。

我村离学校有十余里。每天天不亮,母亲就急急忙忙地起床,烧火做饭,灶台间响起了锅碗瓢盆的声响。等我匆匆起床,洗漱完毕,狼吞虎咽地吃早饭时,母亲就往干粮袋子里塞进中午要在学校里吃的干粮。

干粮袋是自制的,是用一块长方形自纺自织的白粗布做的,袋口用一根绳子穿起来,干粮装进去后,将绳子拉紧,拴上几个结儿就行了。干粮多是地瓜面蒸的黑窝窝。地瓜干经雨一淋,黑乎乎的,发着光亮,难吃极了。有时还装上两三根红萝卜,外带一块白萝卜咸菜,“五味俱全”,实在难以下咽。不懂事的我,为此不高兴地冲着老娘噘嘴,半天不说话。后来,母亲疼爱我这独生儿子,总是变着花样给我做一点别致的干粮,用一些红高粱面和瓜干粉合成“千层饼”,堪称粗粮细作。有时还给我蒸一些大“包子”,皮是用白地瓜面和苋菜糠皮做的,馅是红萝卜、马齿苋、曲曲菜等,而且没什么油水,但足以让同学们羡慕不已、垂涎三尺啦!

上午,我来到学校。首先把自己的干粮袋送到学校的大伙房,那里每天有专人负责此事,像忠实厚道的顾师傅、王师傅……他们把干粮给熥上,还允许我们喝免费的“馏锅水”。

中午下课后,饥渴难耐的学生们便一窝蜂似的拥到伙房前,在五颜六色、林林总总的干粮袋子里,寻找自己的那一个。也时常发生某一位同学的干粮袋找不到或干粮袋压扁、踩碎的情况,只能自认倒霉,一直要饿到傍晚放学回家。

中学时代,午饭啃干粮、喝“馏锅水”的场景,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历久弥新,像一杯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犹如一枝冰糖葫芦,甜里面有点酸,回味无穷!

一晃60年过去了。我常想,如果有机会回到母校,一定要去看看当年的老朋友——大伙房,是否还是当年的模样呢?如果回到家里,一定要翻一翻家中的柜橱,找到一件当年用过的干粮袋。那上面铭刻着深厚温馨的母爱,记录着求学生活的艰辛,彰显出那时青年不怕吃苦、勇毅前行的精神风貌,见证我们成长的光辉历程,弥足珍贵啊!

今天,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美好!年轻人,请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作者简介:王朝忠,1960年至1968年在平原二中读书。因“文革”辍学回乡,在恩城镇五里堡联中任民办教师,从教10年。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德州师专,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