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聚光灯下,是领奖台上熠熠生辉的奖牌,是运动员脸上激动与自豪的笑容。聚光灯之外,奖牌的背后,是另一片更为广阔、也更触动人心的天地。即日起,本报开设“体育先锋故事·光辉之下”专栏,聚焦我市的体育先锋人物,展现奖牌背后的汗水与人生。
11月17日下午3点55分的大课间,齐河三中的排球场上传来阵阵击球声。一位身形挺拔、目光如炬的女教师正穿梭在学生之间,时而俯身纠正动作,时而高声鼓舞士气——“手腕要稳,脚步要快!”“相信自己,这球能接住!”她就是孙德珠,从山东省队的主力队员到扎根基层的体育教师,从赛场骁将到全运裁判,三十多年来,排球场始终是她最炽热的热爱与坚守。

“把省队的火种带到孩子们心里”
1998年秋天,24岁的烟台姑娘孙德珠嫁到了德州。从省排球队退役后的工作安排原本是令人羡慕的建委岗位,她却做出了让所有人意外的选择。“我要去学校。”面对亲友的不解,这个在赛场上果敢坚毅的烟台姑娘笑得温柔:“建委的工作固然好,但站在排球场教学生们打球,才让我觉得生命在发光。”

这份执着源于她对排球最纯粹的热爱。8年省队生涯,她曾在山东省“希望杯”的赛场上奋力扣杀,也曾在全国青年比赛的领奖台上热泪盈眶。这些珍贵经历成了她最丰富的给养。“好苗子需要早发现、早培养,更需要专业的引导。”她常把省队的训练方法“翻译”成学生们能理解的语言:将复杂的战术拆解成趣味游戏,把枯燥的力量训练编成节奏操。学生边煜齐至今记得孙德珠那句口头禅:“冠军不是等来的,是一个球一个球拼出来的!”
“裁判的哨声里装着公平如山”
2019年,45岁的孙德珠站在全国排球后备教练培训班的领奖台上,手捧“优秀学员”证书的她眼眶微热。这份认可让她更加坚定地在专业道路上精进。如今,她已手握国家一级气排球教练员、国家级气排球裁判员双重资质。
今年8月,她执裁全运会气排球决赛的经历成为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在福建队与湖南队的冠亚军决战中,一次网上球判罚引发争议。面对质疑,她镇定地用规则条款清晰解释,最终赢得双方认可。“裁判的哨声里装着公平如山,”她常说,“这既是专业,更是良心。”

荣耀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2009年的一场车祸让她卧床两年,体内至今留着钢钉钢板;2013年的化疗经历更是生死考验。但这些从未击垮她,反而让她对体育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体育教会我们的,正是在跌倒后如何站起来,在困境中如何坚守。”
每天下课后,她常望着操场出神。那些奔跑的身影中,有学生因为她的启蒙考入大学后继续征战全国大学生联赛,更有无数学生因为她的课爱上了运动。“孙老师,您还记得我吗?”路上偶遇的学生一声问候就能让她温暖整天,“作为一个体育老师,能被学生记住,就是最大的幸福。”
“体育是陪伴孩子一生的礼物”
在孙德珠看来,体育教育的真谛远不止于技战术。她独创的“技术打磨+体能提升+心理建设”三维训练体系,尤其注重学生的心理韧性。“现在的孩子挫折教育少,排球场上的一次次接发球,正是培养抗压能力的良机。”
每天的课间操时间和周末的学校操场上,经常能看到她带着学生们训练。没有强制选拔,全凭学生自愿,她却用魅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学生张炜烁最初连发球都吃力,孙德珠手把手地教她调整姿势,更在失利时轻拍她的肩膀说:“输球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不敢赢的信心。”一年后,这个曾经怯场的女孩已在大学生联赛中镇定自若地组织进攻。
从烟台姑娘到齐河媳妇,从省队名将到基层教师,孙德珠用三十多年时间在第二故乡浇灌出一片排球沃土。她的办公桌上压着自己手写的一句话:“体育是要陪伴孩子一生的礼物。”这份信念,正如她教导学生时那般坚定——在人生的赛场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冠军。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孙盼盼 编辑|陈锟
审核|李艺 终审|李玉梅